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2012-07-14 19:44:26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导读: 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有各种不安全的隐患。然而,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


     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有各种不安全的隐患。然而,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孩子在幼儿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其自我保护能力相当缺乏,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事故,促及到幼儿的安全。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显然保护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分消极的保护有时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只有积极的保护——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健康成长,应从孩子幼年起就坚持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以下是我对幼儿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相信孩子,放飞孩子。

在幼儿教育日趋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知道,美国的教育注重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日本的教育注重培养“阳光儿童”——幼儿意志坚强、顽强奋斗品质的培养,而我国传统教育却是注重幼儿“保护和保养”——我们的独生子女被家长乃至学校过度保护着。成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一味地对孩子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如一些家长就认为尽量减少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或让孩子呆在家里与板凳、电视为伍,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结果还是防不胜防,意外伤害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更何况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独立到社会上生存,还会遇到更困难、更危险的事情。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成人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更可靠的。所以,一些老师要彻底改变“以保代教”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不应因噎废食,束缚孩子好动、好奇、好探索、好冒险的天性;也不应生怕孩子出事故,对孩子管头管脚,让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正确估价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可塑性,放飞孩子,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形成勇敢的一面,引导孩子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且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

二、发动家长,促进家园联系的同步教育。

得到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在北京市21世纪实验幼儿园的一项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园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很有必要,也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47%的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教授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可见,教师还要进一步提高家长意识,改变家长观念。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例如,可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我们的研究计划、活动安排,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虚心听取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有通过家园联系栏,开辟 “安全、自救、每日一问”的知识园,如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象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等办法;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可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通过这些栏目,提高家长们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增强家长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达到安全教育的家园一致性。

另外把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定时展示给家长看,向家长清楚地阐明每一个活动需要哪方面的配合?如何配合?等等;利用口头联系及时沟通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表现和活动后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相互进行意见反馈,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教育措施。有了家长配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有效工作就会得到很大体现。

三、利用各种活动形式,进行有意教育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真正动起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更使他们增强了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勇敢、机智、细心、友爱、合作的好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设计游戏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例如通过《娃娃找家》、《我的家》等一些游戏活动,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物征等等,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积极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自救的具体方法,让幼儿在活动中有高昂的情趣,主动参与分析讨论,积极地获取知识。

2、开展专题活动: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只有他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接受,并转化成自身的需求,如果把幼儿的需求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系列活动,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安全主题活动,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次在组织幼儿做游戏时,雯雯小朋友的头皮被墙角划破了,孩子们在表示关心的同时,纷纷到墙角处查看。抓住这个机会,我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⒈讨论:雯雯为什么会受伤?小朋友在游戏时应怎样做才不会受伤?⒉受伤以后有什么感觉?小朋友、老师、爸爸、妈妈的心情怎样?⒊设计、制作各种危险的标记。⒋找危险,组织和引导幼儿找出幼儿园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并贴上标记,提醒全园小朋友在游戏中注意。并通过认识标记延伸到认识交通标记生成各种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交警大队的警察叔叔给我们作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让小朋友知道怎样走路,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认识禁止行人通行标志、人行横道标志、注意危险标志、步行街标志等等;利用一些角色游戏让幼儿进一步遵守交通规则。此后,定时带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事先和幼儿共同制定几项规则纪律:如走路靠右边;看见绿灯走、红灯停;过马路要四下张望;小朋友之间手拉手不可掉队……经过几次的活动,孩子们基本上就能遵守规则和纪律,使活动顺利地开展,也使幼儿在活动中增强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开展交通安全的系列活动中,如果幼儿对火警电话、消防车感兴趣,就可以接着开展有关消防安全的活动:观看动画片《阿q正传》(消防专题宣传动画),带领幼儿参观消防方面的各种图片,进行模拟练习等。

3、有效加强幼儿的体育锻炼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运动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身高、体重方面较过去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有效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一些。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提高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使其手脚动作灵敏、协调,避免跌伤、撞伤、扭伤,巩固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抓住一日生活的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大家做个有心人,抓住这些机会,随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午睡起床时,教幼儿正确有序的穿衣服保护自己身体;鞋带松了,教育幼儿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进餐时教育幼儿将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就可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等。外出乘车时,教育幼儿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行车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强化幼儿安全自护意识。对于一些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则利用空闲时间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叫喊求援,保护自己的安全。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突发、偶发事件也是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生动素材。一次做早操时,一位小朋友突然晕倒了,我便开展了“我生病了该怎么办”的讨论,幼儿积极参与,发表意见,通过讨论幼儿得到以下答案:(1)告诉老师自己哪里不舒服(2)去给保健医生看病。(3)多喝水补充水分(4)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带自己去看病。(5)去寝室休息。通过谈话使孩子们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五、经常对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醒巩固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意识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比如幼儿都知道在走廊不能奔跑,但大多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却做不到,这就需要成人平时多对幼儿进行正确行为的疏导,使之形成习惯。因此老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要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久而久之,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从不知道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到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碰;从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到认识了许多的安全标志和紧急情况下可拨打的救援电话;从不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到懂得不跟陌生人走,外出要得到大人的同意,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了,这时,他们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愿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