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幼儿园教育的比较

2012-07-14 19:44:31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中外,幼儿园,教育,,比较


导读: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所有地球上的人感到世界变小了,地域和疆界已不再成为人类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所有地球上的人感到世界变小了,地域和疆界已不再成为人类行动和交往的阻隔。原来不属于东方传统和文化的东西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了。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接处到国外的幼儿教育,并与之比较取长补短了,以下就是我对中、外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儿童教育观的不同

1、社会对教育儿童的不同观点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幼儿教育便进行了改革,提出幼儿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生了重大的令人注目的变化。原六大领域(健康、自然、社会、音乐、美工、语言)改为五领域,健康、语言两领域不变,其余三领域是:人际关系、环境、表现。

 

这就是说原培养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关心为目标的“社会”领域现被“人际关系”代替。其诸目标将统帅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一中心的目标之下。“自然领域”扩大为环境,以培养幼儿“对物关系”能力为目标,在与家庭、幼儿园、社区以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接触过程中,让幼儿学习、认识、改善环境。原纲要的“音乐”、“美工”合二为----“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感受力,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自我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放到了第一位,而这正是音乐、美术等一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比来说中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至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教育方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儿童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智力开发上面,忽视幼儿品德、健康和习惯的发展。

 

2、教师对教育儿童的不同观点

凯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个能动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提问、比较、争论的过程,为儿童提供这样的机会、创设这样的气氛和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充许幼儿犯“错误”,而且还要帮助幼儿形成更加系统化、更趋完善化的知识网络。

中国的教师就急于传授给幼儿知识,而在尽量避免让幼儿犯“错误”。

 

3、家长对教育儿童的不同观点

    中国社会对教育儿童观念的偏差,导致了家长对教育儿童的错误观念。

 

二、教育评价的不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的文献《从再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就提出了教育目标体系的新三级层次:

           态度和技能     实用技能      知识

    因此可以看出,对幼儿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已远超过了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1、生活技能

首先从中国生活技能培养的内容看:

小班:能否大、小便,便后能否正确洗手;晚上能否独自睡觉,不需要人陪伴;睡前是否会自己脱下衣服叠整齐;早上、晚上能否按时起床,按时睡觉;脱下的鞋子会不会放整齐;会不会戴手套、帽子等。

中班:是否使用勺子;是否挑食、偏食;是否吃完自己应吃的一份,不剩饭菜;是否能自己有秩序地脱衣、裤、鞋、袜;是否会擦鼻涕,正确使用手帕;能否分清左右鞋等。

大班:是否会用筷子,独立进餐,会自己正确刷牙、洗脸;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用具和玩具;会给自己洗澡(局部)。

以上就是中国人理解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是国外教育者提出的经验:

18----24个月的婴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拣起玩具。

 2---- 3岁婴幼儿能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勺、叉吃饭,能够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

3---- 4岁幼儿其独立性有所增强,上述技能更熟练,几乎不用成人帮助,会自己扣钮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

5---- 6岁幼儿能学会自己洗澡,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独立性大大增强。

 

     从以上一些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出,生活技能不仅只是局限于自我服务技能,还包括广泛的社会生活技能。

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培养出来的儿童的自理能力的水平也是大不相同的,国外三、四岁幼儿的自理水平,已远远超过了中国五、六岁幼儿的水平。

 

2、艺术创造力

现在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素质教育强调“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其中,潜能中的重点开发对象之一就是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人类智力潜能中最重要的部分,创造力的发展越充分,对其它各方面素质发展有促进就越有效,人的整体素质也越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创造力的潜能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提出了对儿童的“六个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

(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的解放。

事隔几十年后,现今中、美两国幼儿的教师又是如何在艺术、科学、游戏等幼儿教学活动中进行其创造力的培养的呢?

 

在美国教师的眼中,孩子是在感受和情感的世界里进行艺术活动的。他产认为,我们成人不能看见孩子的精神世界、体味孩子的感受,艺术是非曲直精神的,孩子所表达的这些观点是他的,而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是为取悦我们而艺术,一切也就结束了,他的创造热情也就迅速消失了。在孩子的这种早期阶段,最后的作品并不是艺术经历的重要部分,这只是他自己的表达,而不是为了什么结果。这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常常没有漂亮的画作带回家,也不能表演好看的舞蹈的原因。

而绝大多数的中国教师认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看孩子的艺术创造,开始时应当允许孩子尽量地自然地去表现,然后通过仔细的指导,为创造满意的艺术表现效果而提供接触技巧的机会。以绘画为例,用这种形式来表现客观世界是需要高超技巧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技巧而难以表现这一世界,往往会失去绘画的热情。因此,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一绘画发展的低谷,使其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以自如地通过绘画比较客观地表现自我和客观世界是十分必要的。总而言之,技能是把想象表现出来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和美国在艺术创造力培养上的又一差异,那就是美国人更重视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强调以一个艺术的环境和氛围召唤出孩子自然的原始的创造力,而中国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强调技能的培养。

 

 

三、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同

1、社区

八十年代日本在教育改革时提出社区教育面临振兴发展的艰巨任务,为增强社区的教育力。

(1)、振兴社会无偿服务活动和各种富于地区特点的集体活动。如继承地区文化传统运动会、节日等。

(2)、充分利用社区尚存的森林、山川、海滨等,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向自然学习和农村、渔村交流等,配合学校教育陶冶儿童的情操。

(3)、确保各社区的儿童游戏场地、儿童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活动条件,以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4)、市政府必须考虑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克服公害和人际关系淡漠、媒介情报泛滥等问题。

(5)、推进社区与家庭、学校的配合。

而现在中国对于社区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对于社区的整体规划还没考虑得那么周到。

 

 

2、学者

    在现今实行的“做中学”中,中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经能够开始进行培训教师的活动了,但和国外的一些学者来看还是身居高格之中,没能溶入到孩子中来,这还是与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有关。

 

3、家长

对改变家长的教育观日本是这样做的:

(1)、在学校教育中设置和充实家庭科,加强对未来父母的教育使之进行必要的学习。

(2)、在社会教育中进一步利用大众媒介发展家长教育。

(3)、在家庭中为密切亲子关系,通过改革劳动就业和福利政策,保障母亲安心育儿,特别在乳、幼儿期建立母子间基本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强化父亲的育儿意识,考虑今后在母亲生产、育儿期间也给父亲一定的休假。

(4)、进一步发展、充实、完备育儿咨询服务,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咨询人员。

(5)、在幼儿园、托儿所、儿童馆、保健所等机场内,开辟家长之间以及即将作父母的年轻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同时钏进家长与幼教机构的联系,以求教育目标的一致化和教育方法的一贯化,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对于几千年沿习下来的一些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等,还有待于后人去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