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给幼儿一个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

2013-09-01 23:44:12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给,幼儿,一个,探索,外部,世界,,安全,基地


导读:   北京大学:李同归 刘智琦   留学日本的时候,我们曾让孩子在日本的幼儿园度过近2年的时光。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们对日本的幼儿园有了一些感性


 北京大学:李同归 刘智琦

 

  留学日本的时候,我们曾让孩子在日本的幼儿园度过近2年的时光。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们对日本的幼儿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对他们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日本幼儿园的做法特别符合心理学上的依恋理论所提供的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力图从依恋理论出发,对日本幼儿园的特点做些介绍。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是一个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是倾向于寻求和维持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的亲近关系,特别是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依恋可以通过依恋行为表现出来,这些显而易见的依恋行为包括:在独处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时,婴儿会哭泣、叫喊、伸手、追随、靠近、抓挠和反抗等等,尤其是在受到惊吓、生病、疲劳或者处于其它应激状况时,或者在需要照顾和保护时,依恋系统会被激活。在儿童的依恋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叫做“安全基地”,即依恋对象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看一看母亲是否在身边。当母亲在他视线范围内的时候,他会很安心地玩耍;而当他突然发现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会放下手中的玩具,中断他的探索性行为,转而去寻找母亲。

 

  进入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生活变化。与一直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分离,在一段时间里,和许多相互不认识的人一起过集体生活。从依恋理论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应激事件,也是孩子表现出依恋行为的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如何把幼儿园这个对孩子来讲比较陌生的场所,改变成孩子们可以依恋的安全基地,这是影响幼儿能否适应这个新环境的关键所在。在日本留学期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北京时常不爱上幼儿园的孩子,到了日本这个陌生的国度,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里(孩子刚到日本的时候,一个日语单词也不会),竟然热衷于上幼儿园,有时甚至觉得呆在家里还不如上幼儿园有意思。可见,日本的幼儿园对孩子而言,已经成为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安全基地”。

 

一、以法律手段规范幼儿园,为创造安全基地提供保障

  日本是一个法制社会,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法律依据。开设幼儿园也一样,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和中国不一样的是,日本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幼稚园(类似国内的幼儿园)、保育园(类似国内的托儿所)“双轨制”。幼稚园是依据“学校教育法”,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正规的学前教育的机构。而保育园则是依据“儿童福利法”,在厚生省管辖下,专门对家人照看有困难的儿童实施保育并兼事学前教育的社会福利设施。两者从法律上而论,前者以教育为主,后者以保育为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者的保育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具体的做法上各有特色,却大同小异。

 

  对于两者的教育目标,法律上也有规定。幼稚园的教育目标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因此它是培育儿童的学校,是儿童的乐园。保育园的教育是根据厚生省的“保育园保育方针”而设定的,其内容除了更多地具有养育和福利的特点外,教育目标近似于幼稚园,保育时间比幼稚园要长些。保育园的教育目的是促使儿童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由于保育园的孩子年龄覆盖面广,所以教育内容安排得更细。如对两岁以下的儿童只规定了“生活”、“游戏”两项内容,对两岁以上的儿童增加了“健康”、“社会”的内容,对三岁的儿童再增加“语言”一项,对四至六岁的儿童则规定实行“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造形”六项教育内容。所以,日本的幼稚园、保育园在体制上处于二元状态。保育园基本上同幼稚园教育没有什么区别,就其教育功能而言,同为日本学前教育基地。

 

  日本的法律对幼稚园和保育园的设置制定了相应的最低标准,对保育师应该具备的条件也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看起来事无巨细的法律法规,为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一个孩子们的安全基地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让孩子把安全基地从父母转移到幼儿园

  依恋理论认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正是在早期与父母的交往中,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依恋方式,并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关自我和他人的“内部活动模型”。随着孩子的成长,其依恋的对象也逐渐扩大到其他人身上,如老师、同学等等。在幼儿园阶段,如果有一个良好的教养环境,孩子的依恋对象会逐渐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而这个良好的环境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各种需求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以及在孩子碰到困难时能够给与帮助。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当不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园教师很尽职尽责,且在保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为了营造一种让孩子熟悉的环境,非常重视建立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需求情况。

 

  通常,日本的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主要由班级教师来负责。“联络帐”是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重要形式。“联络帐”是一个记事的小本子,每个幼儿人手一册,每天由幼儿携带。进到教室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本子交给老师,并在当天的日期上贴上一个小贴片,这样教师可以随时清点人数。如果有需要与家长联络的事项,就可以直接写在本子里,便于教师与家长适时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每周或者每月由孩子带回来的幼儿园或者教师制定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后来知道,以月报形式总结班级工作,并列出下月工作目标和计划,再分发给家长,以便让家长了解并配合幼儿园或保育园的工作,是幼儿园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形式。这种计划以班为单位,月报设计别致有趣,一目了然。如在运动会前一个月的月报中,详细介绍了孩子们为运动会联系的详细状况,包括谁做什么样的动作,有什么样的项目,联系得如何,等等,并提出了在运动会时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这样,不仅使家长阅后可以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还可以根据它进一步积极配合并参与班级工作。

 

  “父母会”也是加强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日本幼儿园普遍设有家长委员会,或称“父母会”,是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幼儿园取得联系、参与并支持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组织。为方便“父母会”开展活动,幼儿园大都提供“父母会办公室”。“父母会”会长通常是在毕业班孩子的家长中选举产生。“父母会”主要协助幼儿园组织一些比较重大的活动,如远足、亲子运动会、友爱义卖会等,通常是幼儿园与父母会共同组织。此外,“父母会”还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交流会或培训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无疑为幼儿园和家庭形成良好的互动提供了基础。

 

三、丰富多彩的探索性行为

  人类的依恋行为总是与探索性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依恋对象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探索性行为的安全基地”。而孩子们的探索行为主要表现在游戏、适当的学习以及学会跟小朋友交往上。

  日本的幼儿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以我们孩子曾上过的福冈市香椎浜保育园为例,每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按月份排列,在日本新的学年是从每年4月份开始的,来年3月结束):

  4月:入园式,保育恳谈会,欢迎远足。
  5月:儿童节,母亲节(日本的儿童节是 5月5日),健康诊断。
  6月:父亲节,保育参加会 /给食参观/育儿讲座/和留学生的交流会,交通教室。
  7月:参观天文馆(5岁组),七夕节,开放游泳池,露营保育(5岁组)。
  8月:毕业生同窗会(5岁组),游泳池关闭。
  9月:敬老日寄家信活动,运动会。
  10月:育儿讲座,挖红薯远足(3,4,5 岁组),父母会的友爱义卖。
  11月:七五三参拜(香椎宫,3,4,5岁组),到福冈国际中心参观相扑比赛(5岁组),勤劳感谢日的慰问(5 岁组)、绘画造型展。
  12月:打年糕,圣诞节。
  1月:保育参观/育儿讲座/给食品尝会,爆竹节。
  2月:节分(即立春,在日本通常会举办撒豆驱邪等活动),蒲公英音乐发表会(5岁组),生活发表会(幼儿园的文艺汇演)。
  3月:女儿节,茶道(5岁组),敬老和桃花节,饯行远足,修了式/卒园式(5岁组)。

 

  此外,在每个月中,幼儿园都要进行发育测定、避难训练、有便当日(即园外保育,这一天保育园不提供午餐,必须从家里带盒饭上保育园,通常是在天气好的时候,把孩子们带到附近的公园,在活动后大家一起吃饭,有点野餐的味道。这项活动主要是针对3、4、5 岁组的孩子),还有集体过生日这些活动。但是,随着每个月节日的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保育重点各有不同,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孩子们也在快乐中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我们还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日本幼儿园的这些活动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们的集体精神以及合作精神。

 

  依恋理论强调儿童的探索性行为,认为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阶段,是关乎儿童健康成长甚至人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日本幼儿园的这些活动,可以说为孩子们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日本人的那种守秩序、讲礼貌、团结合作,都是从幼儿园的这些游戏中就已经开始了。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幼儿园来说,这些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来源:《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