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Tag标签: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导读: 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越是优秀的教师越是懂得如何关心幼儿、尊重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
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越是优秀的教师越是懂得如何关心幼儿、尊重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而不是藐视幼儿、灌输幼儿、强迫幼儿,他们不再唱“独脚戏”,而是在与幼儿互动、交往中建构起了“二人转”。他们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当中、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同时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还是有大量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较深的教师,只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不许儿童“乱说乱动”,不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不强,表面上是给儿童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展幼儿的个性,开展师幼互动,我曾遇到过这样几件事情。实录(一)今天是星期五,下午游 戏活动时,刘亦祺小朋友还是和往常一样,自由地在活动室内走来走去,我一边细心地观察着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一边走到了自然角里,看着那一条条黑黑的、小小的蚕宝宝,假装自言自语地说:“这两天没人喂你吃,你会饿死的。”刘亦祺听到后马上说:“老师,让我来带回家吧?”看着他一脸诚恳的模样,我说,那好,但小蚕宝宝喜欢认真做事情的孩子,随便走来走去的孩子它不喜欢。刘亦祺听后马上来到了小银行,做起了银行小职员。实录(二):星期一一大早,刘亦祺就将小蚕宝宝带到了幼儿园,而且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小蚕宝宝长大了,刚拿回家给它换桑叶时,奶奶要戴老花镜,可现在它长大了,就不需要戴老花镜换桑叶了。可午睡起床后,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为了能有时间为张心涵小朋友过生日,我们快快地做着各自的事情。可刘亦祺小朋友还是那副老样子,慢条斯理地穿着衣服,小心翼翼地坐到小椅子上,细嚼慢咽地吃着面包,并且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面包,一会儿怄一个洞,一会儿压成一个饼,一会儿又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而且还放到了牛奶里,我看着,心里是又急又气,但还是装作没事地跺到他旁边,他倒好,也只当没事,突发奇想地说:“老师,送我一只小蝌蚪吧?”“那你先吃了面包和牛奶,”我向他提出了要求。刘亦祺的小嘴一下子就鼓了起来,直到他奶奶来接他,还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不肯跟奶奶回家,非要带着小蝌蚪一起回家,碍于老师的面子,我请他吃完了面包和牛奶后再给他,可他不赶干。我们就这样僵持着,过了大约一刻钟左右,他赌气地跑到了幼儿园门口。实录(三):今天是星期五,刘亦祺一改早上进活动室慢慢吞吞的习惯,而是高高兴兴地跑了进来,一进来就急不可待地告诉我们,昨天妈妈帮他买了一只“绿龟”,他喜滋滋地从这个区域告诉到那个区域。我请他坐下来玩,他好象还沉浸在那个情景中,还眉飞色舞地诉说着他的宝贝绿龟,就是不肯坐停下来。而我们总觉得,早上的区域活动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好象不坐下来好好玩一玩,是一种最大的损失,因此无论如何都要请每个孩子到一个区域好好玩一玩。一、 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 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如果能达到这种“视界融合”,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祺祺想要把小蝌蚪带回家,为什么他要在活动室里走来走去。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把孩子真正提到“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点上来,多去关注一下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多关注一下孩子们那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并去考察一下他们行为的理由,学会换位思考。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尊重幼儿,信任 幼儿为前提的。其实幼儿向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幼儿又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二、教师要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工作,把自己融入他们之中首先,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和主动发展的空间。幼儿的探索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如:当小蝌蚪长出了后腿后,刘亦祺马上惊奇地问小蝌蚪有了腿了为什么还要在水里呢?当在幼儿园的“动物之家”里发现了孔雀蛋后,孩子们的一连串问题引发了“奇妙的蛋”的主题活动。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都是基于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儿童,不再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节前学习。这种“等待”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过程的需要,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此外,教师还应创设开放的空间,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如可在区域活动中开辟一谈心角,可让他们自由交谈,那么刘亦祺就可以找到地方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其次,教师要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 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幼儿沟通,也最易被幼儿接纳。在这其中,教师对待事物科学认真的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探索和创新的品质。当孩子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并有目的地使“问题”更加复杂,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发生。再次,教师要与幼儿共同分享“工作”成果。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增强幼儿对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当幼儿感到教师认可自己的成果时,幼儿会有一种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树立更强的自信心,有利于其朝着更高的 三、互动式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不仅是要观察幼儿的某一个独立的行为,更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幼儿某一种行为客观原因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更由于摄于教师的权威,孩子自己很少能够借助语言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表述给教师,这时更需要 教师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尽可能弄明白孩子行为的意义与理由。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因为祺祺没有参加区域活动,而是在活动室内自由走动,违背了活动区的“规则”,就视祺祺的行为是违反规则,不守纪律,由此强迫祺祺参加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能站在祺祺的角度,多去观察、留意祺祺作出这一行为的缘由,以平和、友善的态度直接询问了解祺祺内心的真实意图——是想和大家分享快乐,那么祺祺也就不会感到委屈了。此时最应该得到的是教师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受到批评。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认识到在师幼互动行为进程中,教师的本意或许是出于履行教育者职责的施动行为,但由于教师一时可能缺乏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进行换位思考,就变成了伤害幼儿的一个根源。由此可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