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Tag标签:走近,幼儿,,数学教学
导读: 绍兴市鲁迅幼儿园 王伊丽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既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精
绍兴市鲁迅幼儿园 王伊丽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既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和组织数学环境和活动以启发、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同时又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操作、生活等活动中贴近幼儿,逐步培养起幼儿数学思维的一种能力。
一、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长期以来,幼儿数学以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一直约束在特定的
数学环境中。的确,幼儿数学按其学科的特点必须遵循规律有序地进行,但这种有序只有与幼儿生活情景相结合,才能更加宽泛地体现它的教育价值。当数学回归到了幼儿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儿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才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实践、运用的机会。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可见新课程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不再过度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让幼儿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从而产生对规律活动的兴趣。因此我们选用了大量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作为本课活动的教育素材,如幼儿的衣服,幼儿熟悉的自己幼儿园的环境,妈妈的项链等等。我们从观察幼儿的衣服引入,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入了教师的预设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既能初步的感知规律的含义,又能激发起他们寻找更多事物规律的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后,当教师出现幼儿熟悉的幼儿园场景等制作而成的课件时,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这些事物中的规律。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和理解了规律的这个概念,并复习巩固了几种规律,为下一个环节做了铺垫。
在课件中,最后以妈妈的一条有规律的项链结束,目的是为后一个环节——“做项链”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项链来源与生活,并且由于它特有的美感很受小朋友的关注,而却窜项链对于幼儿来讲也是一个既熟悉又有吸引力的生活活动。这些元素都取材于生活,使整个教育活动显得更贴近幼儿。
二、 操作材料从幼儿生活中取材
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着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操作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本次活动中我们提供的操作材料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用品和玩具,如绳子、木珠、雪花片、吸管等,这样既避免了新材料对孩子注意力的分散,同时还从另一层面上增加了幼儿操作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新奇,原来这些东西也能窜项链。
三、活动方法关注幼儿的经验与学习特点
《纲要》中明确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
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作为载体。这是由学前儿童特有的具体形象思维所决定的。我们希望孩子在具体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数学知识和建构起数学的思维,让孩子通过与物理世界、教具、同伴、教师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整合、修正出属于自己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在窜项链这个操作过程中我们让幼儿自己运用一种规律来窜,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了解每个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可以从中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既AABC等排序的形式的学习。在把幼儿窜好的项链展出、归类的过程中通过同伴间信息的交换和教师适当的知识的梳理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有了一个提升的过程,孩子既证实了自己的这种排序方法的正误,同时在讨论同伴项链规律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的排序方法。就这样孩子们在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对规律这个数学概念的新的理解和认识。
四、活动过程关注幼儿经验的迁移
杜威曾说:“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幼儿生活的本体,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有规律地排序这一知识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设计为,让幼儿以自身为客体来体现规律。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按男女孩子间隔排队,这也完全源于孩子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在知识点上没有起到巩固前面知识的作用,因为这里是两个元素的排序,但是在让孩子把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中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在接下来一个环节中我们引导幼儿用流动性的动作来表现规律,因为在律动、舞步等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成人会通过找其中的规律来帮助自己记忆,而孩子这方面能力却比较弱,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定的思维联系。孩子们可以通过手、脚、头;拍、踏、摇等等动作组合表现规律,这对他们来讲既有经验又有挑战,同时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很好的迁移。
五、教育目标应关注幼儿的终身发展
幼儿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数学的严密性,给孩子正确、科学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应注重数学的内在逻辑性,让幼儿在思考、推理、解释、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我们认为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与它的答案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成人应在让幼儿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启迪幼儿的思维潜力,这意味着赋予他们了一种数学学习的潜力,给了他们一把开启数学知识大门的钥匙,为幼儿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快、更好地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本次活动因为考虑到大班孩子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排序知识和经验,许多排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对大班孩子来讲都显得比较容易,于是我们就把切入口定位在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发现中去学习新的规律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显性地给孩子任何的学习模式,而是在游戏、操作、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不断地给孩子呈现问题,如:这些场景中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是怎么样的规律?请你自己想想要用怎样的规律来穿项链?我们可以设计出怎么样有规律的动作?孩子们在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自已有的排序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些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数学的定论或结果,记住一种排序的模式,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学习,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对规律的理解。
总之,我们应走进幼儿的生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来选择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又要注重幼儿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数学教育才是真正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