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动手操作特点 搞好幼儿数学活动

2012-08-28 10:38:35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把握,动手,操作,特点,搞好,幼儿,数学,活动


导读: 把握动手操作特点 搞好幼儿数学活动 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器官,能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数学


把握动手操作特点  搞好幼儿数学活动 
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器官,能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经验,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使幼儿的逻辑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笔者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大胆地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其操作特点总结如下,以供同仁参考。[六一宝宝网]
一、严格程序,掌握实质。教师要明确数学操作不同于一般的操作活动,它是利用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来探索、发现、感知事物间数学关系的一种活动。其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发现问题——展示结果——发现数学关系。我在教幼儿学习几个自然数的分解时,让幼儿每人拿几个小圆片,玩“撒圆片”的游戏,每个小圆片上一面为红色、一面为绿色,幼儿每撒一次,看看有几个是红的,有几个是绿的,然后用相应颜色的彩笔记录在所学自然数的下面,有几个红片就用红彩笔在分解号在左下边画几个红点,有几个绿的就用绿彩笔在分边解号右下边画几个绿点。重复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整理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出来。幼儿通过观察及老师的引导,就会发现数与数之间的递增、递减、互补、互换的数学规律。
二、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动作是幼儿思考的基础,幼儿凭借动作操作物体是幼儿思维的外在表现,即幼儿对物体的操作水平直接反映幼儿的水平。因此,对思维发展不同的幼儿,老师在提供材料及操作要求时要有所不同。如在让幼儿比较物体厚薄这节课中,让幼儿把厚薄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根据本班幼儿的不同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分成三组,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组:让能力弱的幼儿给三种厚薄明显的物体按顺序排序。二组:让能力一般的幼儿把四个厚薄不同的物体按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序。三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给五种或更多的物体排序,并注意排序方向。在每组幼儿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再给他们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材料充分,凸显多效。操作材料是幼儿的操作对象,是活动的媒介物,因此,要提供给每个幼儿每人一套操作材料,特别是一些有多种方法解决的内容,材料要充分。如让幼儿在学习二等分的基础上,采用自觉的方式,让幼儿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长方形四等分用多种方法来分。如果仅向每个幼儿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那么每个幼儿只能得出一种方法,如果给幼儿十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的纸,幼儿通过操作得出的结论就不止一种,而有好几种。另外,在向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让材料具有多效性,来体现数学概念的一切特征,以便让幼儿全面认识材料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操作结果。比如:让幼儿在二等分时,幼儿也许 只会两头对折从中间剪开,如向幼儿提供的是既有长度双有宽度的材料,幼儿就能从宽度的中间一分为二,同样是二等分,后者使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拟定主题,游戏操作。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象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如果将操作活动寓于游戏,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其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如让幼儿在感知梯形与其它图形的转换时,如果老师单纯让幼儿摆弄,幼儿往往觉得很枯燥而兴趣不高,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于是我将教学活动在游戏 “找朋友”中进行。在游戏前,我发给每个幼儿一大堆图形卡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代游戏规则:让幼儿找到与自己图形拼起来是梯形的小朋友手拉手,并由教师进行检查并给找得不对的给予纠正,然后让幼儿互换图形卡片,游戏重新开始,使幼儿在游戏中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操作活动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动作从最初的随意摆弄到有序操作,从不断的成功和失败中逐渐调节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获得经验并将它纳入自己的认知中,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为知识结果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幼儿在主体作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