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Tag标签:试论,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
导读: 有一段时期,在学前教育界里很忌讳讲“教学”两字,似乎一谈教学就有“小学化倾向”、“重教轻养”之嫌。于是,人们在强调游戏对儿童身心
有一段时期,在学前教育界里很忌讳讲“教学”两字,似乎一谈教学就有“小学化倾向”、“重教轻养”之嫌。于是,人们在强调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时,忽略了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研究,有的甚至将教学等同于游戏……对教学问题认识上的这种偏差,也必然导致行为的偏差。笔者到过许多幼儿园听课,并对100位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存在教学策略上的失误,如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因对教学活动的性质、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将教学活动过程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作综合的动态的研究,对教学过程、教学实施各方面因素。结构的功能特点缺少整体思考,教学策略上的失误致使教学成为低效或是无效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系统的要素过程。教学过程优化的特点与标准、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实施等方面作些探讨。
一、幼儿园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方法论出发,我们可以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由人、物、过程组成的系统。人,即教师和儿童;物,即教学的物质条件;过程,是由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组成。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实际上涉及教学系统中的两类要素,称为“构成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所谓教学系统的构成性要素包括教师、儿童、课程和教学物质条件四方面。它是教学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形式。过程性要素组成了教学系统的时间结构,是教学活动展开和进行的逻辑历程,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五方面。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从根本上讲是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处在相对最佳的状态;但是,优化的要素不一定意味着必然构成优化的系统。现实中,就有一些幼儿园有比较好的师资、生源、物质条件,但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高耗低效”现象时常出现,究其主要原因,是上述各要素在某些方面的过程不合理所致。因此,在实施教学方案时,我们既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要素中各结构成分间的联系;更要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了解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水平状况和需求;有效控制和消除不利于儿童发展和教学优化的因素,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特点与标准
什么是教学过程优化?巴班斯基是这样解释的:“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释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进行方案。”[《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效果起到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现综合控制,进行优化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是以方法论原理、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它是以系统的完整观看待教学过程,正确地确定教学中主体、客体条件间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每次教学过程虽都有基本的成分,但各次循环均具有各自特点,在选择优化的方案时要顾及不同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完整性和具体性结合是方法论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优化的教育学原理表明优化的教学过程都有特定的对象、时间、地点条件和与之相对应的最合理的匹配。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优化是对教学过程作出最合理的判断和实施最合理的方法,教师选择优化方案,不是就事论事的模仿,而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优化的教学方案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幼儿园教学过程的综合性特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儿童的综合考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方面的多种需求;其二,教育任务的综合,即完成保教知识技能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等多方面任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整体性
教学过程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只有在对整体和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做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揭示教学内部的结构与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动态性
幼儿园整个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研究它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变化的原因与动力及它的稳定性,能帮助我们掌握规律,提高教学效益。
4.对立统一性
幼儿园教学过程本身会遇到“教”与“学”、“现实性”与“可能性”、“过程”与“结果”间的矛盾,教师不仅要解决这些矛盾,更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
衡量幼儿园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优化,我们主要是从解决教育、教学任务的质量和提高活动效率两方面考察:质量标准──通过教学活动促使每位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包括个性和能力等方面;效率标准──不以牺牲或剥夺儿童的游戏时间、体育活动时间为代价和通过增加单位时间量来提高教学效果。概言之,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两个基本标准,前者反映了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后者则反映了对教学效率的监督,更反映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的价值取向。
三、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的实施
现实中,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或实施方案时,或较多地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和直观感受,或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作出自认为较有把握的选择,抑或考虑教学方案时,忽略了对儿童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的重视,这样做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过程优化的实现。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或目标。它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方式也具有规约的功能。优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教授目标与学习目标的统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制定优化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要从儿童的学习特点出发,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是灵魂的东西,只有教学目标十分具体、明确,教师才能对于达到目的所需要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有利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妥善组织教学过程,为教学评价提供可检验的依据。诸如“培养幼儿的思维力”之类的表述,目标过于宽泛,缺乏质和量的规定性,可测性和可比较性较差,造成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确认自己的行为与教育目标达成之间关系如何。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如下特点:(1)可观察到儿童的学习结果。这里的学习结果并非是指知识技能方面,还包括其认知、情感发展方面。(2)有能表明儿童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
其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纵横联系。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均是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其他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特定的关联性──纵向的垂直和横向的水平。纵向垂直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同一课题或学科领域中前后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反映的是承上启下的关系。横向水平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其他相关学科正在进行的教学目标间的关联,反映的是前后联系,切不可就事论事地将某次教学活动目标孤立起来谈。
再次,适应个别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对象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试图要制定出全班每个儿童都最为适宜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一种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又还须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进行,于是就产生统一要求与个体需求的矛盾。解决矛盾的良策之一,是使教学目标具有弹性,遵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上限──充分发挥儿童的潜力,下限──保证学习的基本要求,寻找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从儿童身体发展的年龄序、动作发展的难度序、智慧发展的时间序确定教学目标的阶梯序。
2.教学内容
泰勒曾在20世纪40年代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提出过很有影响的观点──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要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整合性是指各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有助于儿童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泰勒对内容的三个基本组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注意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的统一,同时,教学内容的优化还应注意选择具有发展性和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学习,旨在引导儿童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现在,幼儿园可供教师选择的教材很多,每位教师都面临优化选择与儿童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问题,有些教师将外出观摩到的成功教学活动“克隆”到自己班级进行,在许多情况下教学效果不尽如意的重要原因恐怕在于:他人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系列、序列化过程中的某阶段的内容,当你将别人的教学内容盲目搬到你的班上来,对于你班上的儿童来讲,便缺乏知识技能、心理发展、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基础,缺乏前后联系,无法产生正迁移的效果,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运动规律的规定性和活动模式,它规定人们按一定的行为模式去活动。巴班斯基对此作了很好的注释:“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它是教师与儿童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同步、互动、互换、共鸣、互补。优选的方法必须是: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某一内容,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遴选最佳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易达到预期目标,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它便是好的方法。
(2)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外显的物体操作活动和内隐的智力活动],逐渐建立分化和理解的认知结构。为此,我们应依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行为式──图象式──符号式三个阶梯,选择相应的方法,激发、维持儿童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儿童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教学活动,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考虑学科性质和教学情境。任何教法的功能都具有相对性,均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教师要善于分析各学科的性质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适宜的渲染、烘托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作用。
优化的幼儿园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大胆地将“疑”字引入幼儿园教学过程,符合幼教改革的要求和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通过引疑、设疑、质疑、求疑、解疑、留疑,启发儿童积极思维,教师不要局限向儿童提供选择机会、表现机会和成功计划,应允许儿童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速度学习,支持他们,多方面展示自己才华,发现和挖掘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潜能,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种教学方法往往仅适用某种特定的教学条件,在某种条件下是有效的,在另一种条件下未必是有效的。优化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教师了解每种方法的功能、局限性,进而合理选用。
4.教学组织
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和其他任何教学活动组织一样,有它的空间形态和时间流程。如果说,空间形态的建构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形式上,那么,时间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过程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序列上。优化的教学组织表现在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智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练习结构优化。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参与教学活动人数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学、分组教学、或先分组后集体、或先集体再分组;从活动场地来说,或室内、或室外;从儿童学习的座位排列看,可以是马蹄型、自由结伴型、秧田型、直条型等。问题在于哪种形式最符合儿童本次的学习特点,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保证信息渠道的多元、畅通、快捷,把信息在传递过程的流失量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概括地说,在教学的活动形式、场地条件、座位排列,教师教授与儿童探究操作活动的结构比率、教师的行为等方面,也要考虑横向和纵向。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儿童的各种关系,要根据一定的需要加以科学的组织,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客观的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以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儿童活动的动因,使儿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激发兴趣。但是,现实中我们比较多地忽视了教学过程前的准备性评价和教学过程中期的形成性评价,由于这两个环节的忽视,导致教师在拟定教学方案时表现出针对性差和教学方案实施中的教师随机性差的问题。教学评价中三个环节的评价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优化的实现,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优化教学评价,我们要把握这几个方面。
全面性:教学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析,在评价某项教学指标时,要尽量考虑到其他有关因素的作用。
客观性:教学过程是诸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单凭某个数据判断变量的变化情况,会降低它的信度。
科学性:要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不凭主观经验和直观感觉。
总之,通过评价旨在促进儿童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幼儿园教学过程优化是要我们把过程中的每一步骤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恰当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优化之目的。当然,优化并非是一种凝固的、僵死的模式,一帖万灵的膏药,而是告诉广大教师要掌握一种教育策略的思考方法,了解优化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一名教师经常思考这些方面的问题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学会选择在一定条件下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
(2)认真剖析每次教学目标,树立教育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思想,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从儿童“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师的“教”,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优化结合,把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4)注意每次教学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联动效应”,帮助儿童把握迁移的方向,有效地把握教师的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参考书目:
l.巴班斯基著《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
2.吴也显著《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3.鲁洁主编《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