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争吵

2013-09-01 23:39:48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关注,争吵


导读: 关注争吵一、 主题内涵: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常常会为了一些小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争吵历来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幼儿


关注争吵

一、        主题内涵:
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常常会为了一些小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争吵历来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幼儿争吵,常常被成人视为一种影响友好关系,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害的交往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幼儿争吵现象十分烦心,我们一怕影响班级的正常秩序,二怕影响幼儿的品德发展,三怕造成幼儿间互相伤害,引发家长对教师的不满。所以幼儿一旦争吵,教师们就会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制止。其实争吵在幼儿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儿童心理学上也把这种现象称为“冲突”。一般是指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式。幼儿间的争吵也有其两面性,对于幼儿来说,并非都是坏事,有价值的争吵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而作为教师在争吵发生后应该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注幼儿的争吵,理性的分析孩子的争吵,在争吵中发现并抓住教育契机,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幼儿,甚至惩罚幼儿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晨间活动时,诚诚和小妤在玩积木,诚诚的面前已经有了一大堆的长条积木,小妤走过来拿走了一根。诚诚立刻不高兴的阻止她。小妤没有放弃拿积木两个人开始抢起来,并联合旁边的女孩子一起说:“你这个小气鬼,我们下次也不给你玩,我们要去告诉老师叫大家都不和你好,……”诚诚在女孩子们的语言围攻下气得涨红了脸,不断高声重复说:“这个是我的呀,是我先拿到的呀。”最后恼羞成怒冲上去咬了小妤的手。在向老师报告时,被咬的小妤非常冷静地向老师告状,而诚诚却一边气呼呼,一边开始哭。
分析:教师在处理此类争吵事件时应该考虑到引发这类争吵的几个因素
1、环境因素: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家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他的,只要要求大人都会先让给他们。他们常常只想着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而不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愿望。不会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这样的孩子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所以即使有许多玩具,在遇到需要与他人分享时还是采取不愿意的态度。
2、年龄因素: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与分享意识。在生理上,象诚诚这类幼儿脾气急躁,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明显。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动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且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3、语言因素: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差异会影响争吵的结果。在这个案例中很明显,小妤和几个女孩子的语言能力比诚诚发展的好,在与同伴争吵时发挥出比平时上课回答问题更好的语言能力,口齿伶俐,用语丰富,甚至联合了同伴一起进行语言上的攻击。而反观诚诚由于语言表达上的欠缺,无法说出有利于解决冲突的话语,甚至连反击的话也说不出来。在争吵方式只能以推拉、抢夺、咬打等动作为主,语言为辅。所以在口不能言的情况下,选用暴力攻击对方,使得矛盾冲突激化,让争吵事态更加严重。
案例二:
分组活动时老师提出要求玩具要放在桌子中间大家一起轮流玩。第一组上琦琦和辉辉都想玩玩具,都在说:“这是我先拿到的。要放在我这里。”拼命将玩具筐拉向自己的方向,完全忘记了老师的要求,最后大吵起来。第二组上,姚绍远和旺旺也在抢玩具,旺旺在拉向自己,而姚绍远在想办法把玩具筐固定在桌子中间位置,嘴里还对旺旺大喊说:“老师说放在桌子中间大家一起轮流玩的呀。你弄得清楚吗!”旺旺说:“老师没说轮流玩。”最后也吵了起来。
分析:这两组小朋友都在争吵,但是争吵的性质却是不同的。
幼儿争吵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由于双方都不明确参与某个活动的行为规则而造成的无是非标准的“无谓争吵”,显然第一组的孩子都没听清楚游戏规则和老师要求。另一种是由于对规则的维护或违反而造成的有明确是非标准的“必要争吵”。第二组的争吵是由姚绍远要纠正旺旺的不正确做法引发的。虽然两组都在争吵,但是第一组的争吵对幼儿社会化发展无多大价值,而第二组则不同,争吵中“有理者”以已确定的规则为标尺,为自己争理,“无理者”通过争辩,逐步明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幼儿的一种社会学习和社会监督方式,是幼儿的一种适应社会的实践锻炼,它有利于幼儿明辨是非,掌握规范,逐步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社会要求的轨道,所以,这是一种能够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有价值争吵。做为教师在处理时应该仔细地辨别两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三、案例的反思和体会:
A:正确看待幼儿间的争吵现象。
1、,幼儿进入幼儿园前普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当孩子进园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交往经验的缺乏,必然会产生人际冲突,与同伴发生争吵。心理学家认为,争吵引发的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这些由争吵引起的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常常各种类型的冲突。在孩子与同伴的冲突中,很多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而在幼儿园中,教师有时也在当幼儿出现冲突时,为了避免事态变大,而常常包办解决冲突。这样的做法使幼儿失去了独立解决和处理争吵冲突的能力。对幼儿间的争吵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为了避免争吵冲突而将幼儿置之温室之中,关键是要教会幼儿自己解决冲突,始逐步学会宽容、谦让别人。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机会,创造自我解决或合作解决的环境,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并在其中成长。
2、争吵在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促进作用。案例一的情况让我感受到,一些平时话少和因教师提问而怯场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争吵时,往往面无惧色,变得口齿伶俐,思路敏捷,用语丰富。可见,争吵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由于有些幼儿词汇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他们有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实在讲不过别人时会模仿大人惩罚幼儿时用到的语句,象:“你再凶,我打死你喏!”这种语言暴力的现象在幼儿中是常见的,多是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为自己具理力争造成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幼儿运用语言的一种实践,需要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及时抓住孩子间争吵的某个事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交往中语言上的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在争吵时如何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想法等等。这些语言技巧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用语言解决冲突。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与人和睦相处是有益的。
B:加强规则教育,提升幼儿争吵的社会化价值。
教师在处理对待幼儿争吵时既不能简单否定,一概制止,也不能听其自然,任其发展,应该以社会和班级规范为依据,给予巧妙的干预,以鼓励必要的语言争辩,抑制动作暴力的参与,引导幼儿从争吵中获得公正、合理的结果,使幼儿的争吵产生积极的社会化价值。幼儿争吵原因大多是由于对日常规则不明确、不遵守而造成的所有权争执。因此,面对案例二的情况,减少幼儿“无谓争吵”的关键是规则的具体、明确,并让幼儿能操作。为此,我们首先对幼儿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规则进行细目化的分解,鼓励幼儿参与讨论和制定规则,让本来较为模糊的规则具体化、明确化。例如,“游戏时不能独占玩具”这一常规就可以让幼儿自发讨论出细则:a、搭积木时,积木放在桌子中央,搭一块,拿一块;b、看图书时,图书放在桌子中央,看一本,取一本;c、几个人玩一个或一种玩具时,轮流玩或合作玩,大家都玩到;等等。又如,“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条常规也可以引导幼儿提出:a、要用小朋友家里带来的东西,应有礼貌地商量,得到同意后,才能拿取;b、要玩小朋友先拿到的玩具、图书时,应有礼貌地商量,得到同意后,才能拿取;c、要用别人先拿到的椅子、杯子等物品时,应有礼貌地商量,得到同意后才能拿取;等等。具体明确的行为规则,不但要求幼儿自己执行,也要求幼儿督促他人执行。例如,能用语言指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并能说理、争辩。使幼儿间形成维护规则,并公正解决的氛围。
C、不做盲目的大法官。
当幼儿间争吵时教师如果像个大法官,对孩子们的争吵过多的介入,幼儿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久而久之,遇事就显得慌张,没有主见,失去判断力。在没有求援要求或无身体伤害的前提下,教师面对幼儿的争吵一般不予直接于预,先只暗中观察。这有利于幼儿有充分的争辩时间,以使双方在争辩的过程中,明辨是非,锻炼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事后教师应及时了解争吵的起因和结果,给予恰当的形象化评价。还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自我保护知识,同时给予其自行解决问题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在吵架事件中,自我判断,自我反省,自我处理,在事件中成长,变得更成熟,更机智。所以,孩子们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强行阻止时盲目的、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教师应该避免这种简单处理争吵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争吵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应简单地充当宣判是非的大法官,而是做个耐心聆听的陪审员,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让我们辩证地看待幼儿间的争吵,帮助鼓励幼儿从争吵中获取知识、懂得道理,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