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2

2013-09-01 23:56:32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元,智能,测评,系统,—,—,专家,文献,


导读: 加德纳:我的四个问题你都回答了,现在该我回答你的问题了。  沈致隆:你在2003年的演讲《多元


加德纳:我的四个问题你都回答了,现在该我回答你的问题了。
  沈致隆:你在2003年的演讲《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中,说到目前为止只定义了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其中的“存在智能”,你虽有证据但不能完全肯定它的确存在,所以只承认它是“二分之一”种智能。在1999年出版的专著《智能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中,你定义它为:
  “存在智能,就是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存在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在直达广袤无垠的宇宙尽头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与存在有关的能力,如在探索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意义、个人肉体和内心世界的最终命运之时,在被人所爱或全身心沉浸在艺术之中获得刻骨铭心的感受之时,为自己的存在定位的能力。”
  你又说:“这种能力在人类已知的每一种文化中都受到重视。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类,都创造了各自宗教的、神秘的、超自然的以及哲学的体系,来处理有关存在的问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除宗教以外,人类还从美学的、哲学的、科学的等各种角度,说明自己对于存在问题的思考。”
  因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种智能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存在主义艺术有关。今天看来没有时间谈存在主义艺术,那个问题更复杂。我的问题仅仅是,存在智能的概念,与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源头的几位欧洲代表人物如丹麦的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德国的胡塞尔(Hu erl)、海德格尔(Heidegger)、雅斯贝尔斯(KarlJa ers)、法国的萨特(Jean-PaulSarte)等人的理论,或者与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究竟有何关系?
  加德纳:虽然当我选择“存在”作为智能的名称时,很清楚地知道你提到的那些哲学家所做的工作,但是存在智能和任何特定的欧洲哲学家或者中国哲学家之间,并没有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我只是想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所有的人类个体,有时都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等一类问题,只不过你信中提到的那些哲学家,曾经将这些问题纳入了自己研究范围的中心。
  早期人类最主要的认知活动之一,就是思考并试图弄懂与存在有关的哲学命题,直接或间接地研究与宇宙这个主题有关的远古的艺术、舞蹈、神话和戏剧的存在含义。但直到真正的宗教和系统的哲学理论出现之后,人们才开始用语言直接讨论有关存在的问题。此前的神话和戏剧,可以被认为是讨论存在问题的间接的方式。认识存在的能力和掌握语言的能力,都是人类的特征,是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异。
  沈致隆:“没有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并不等于没有关系。实际上你已经指出了“早期人类最主要的认知活动之一,就是思考并试图弄懂与存在有关的哲学命题”,可见这是一种哲学家的智能,而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智能。你又说“认识存在的能力和掌握语言的能力,都是人类的特征,是人类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异”。根据你的这一论述,加上我研究存在主义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体会,我以为存在智能是人类一种长期普遍存在的、非常重要的智能,很明显的确是存在的。让学校师生尽早认识这种智能,培育他们双方的这种智能,是加强心理教育的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对于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智能也是很有帮助的。
  加德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存在智能越来越有信心。现在看起来已经不是一半对一半的问题,它存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今后将继续工作,寻找证据,希望最终能够确定它的存在。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的历史与现实
  ——访加德纳《多元智能》中文译者、知名教育学者沈致隆
  《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0日第7版
  5月18日,国际教育界的“大牌人物”、著名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正式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而在访问中国之前,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学说就已经在中国教育界风靡一时。多元智能理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元智能理论有什么最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北京工商大学沈致隆教授1997年曾受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邀请,赴哈佛大学访问、讲学,回国后翻译了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一书,是最早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近日,记者就多元智能理论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问: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是一种偶然吗?它提出和创立的背景是怎样的?
  答: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零点项目》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当时《零点项目》两名负责人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接受了一个令人胆怯而又极富魅力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建立人类认知本质的理论。
  这一研究工作的成果是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自己过去关于儿童艺术认知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调查报告加以综合归纳,提出了这一今日已经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他的目标是提出人类思维的新观点,比人们过去在认知领域研究中所接受的观点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
  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大背景,是60年代开始持续多年的席卷美国教育界的反思和改革浪潮。它产生的环境,是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的哈佛大学及其教育研究生院的《零点项目》。这是一个由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建的研究机构,立志从零开始研究当时不被心理学认可的艺术心理的发展,从而向传统的智能理论发起了挑战。当然,加德纳本人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学术追求、杰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也是多元智能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
  问:多元智能理论和我们传统的智能理论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首先是概念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也就是加德纳教授称为智商(IQ)理论和操作的智能概念,就是解答智力测验试题的能力。按照IQ理论,运用统计方法,与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的解答加以比较,可以从测验分数推断出他们的智能。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在不同测验中所得的结果有明显相关性,证明智能随年龄、学历、经历的变化不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或能力。这种理论认为智能是单一化的,IQ测试是客观公正的,IQ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从构思一部小说的结尾到下棋时把对方将死,甚至修补一床棉被,都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理论、音乐作品、甚至成功的政治竞选,都是上文所说的产品。它还认为智能不是单一的,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八又二分之一种以上各自独立存在的智能,只不过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时候,组合运用这些智能的方式和特点不同。此理论认为,除遗传因素以外,后天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受教育经历,对儿童的智能也有重要作用。此理论还认为,IQ测试有明显的种族偏见和西方文化的影子,其成绩与受测试者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有关,并不公正。IQ只能测出八又二分之一种以上智能之中的两种,所以是片面的,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问:多元智能主要包括哪些智能?答:一是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指的是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以及科学分析方面的能力;三是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指感觉、欣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的能力;四是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指运用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创造作品的能力;五是空间智能( atialintelligence),指针对所观察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模型或图象从而加以运用的能力;六是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指了解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七是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指自知、自处、深入理解(understand)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
  问:多元智能理论有什么最新发展?答:多元智能理论产生以来的进展,可以从其创始人加德纳教授20年来的三部著作和两篇文章中得到线索。
  1983年他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中译本1990年出版)一书中,提出并详细叙述了这一理论。1993年他在《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TheTheoryi ractice,中译本1999年出版)一书中,进一步概括归纳了这一理论的要点,并总结了第一个10年理论的实践,因此原书还有一个副标题
  《实践中的理论》。1999年他在《智能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Reframed:MultipleIntelligencesforthe21stCentury,中译本2000年出版),对理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且讨论了另外三种智能存在的可能性。这三种智能是博物学家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存在智能(existentialintelligence)和精神智能( iritualintelligence)。在这本书中,他还讨论了艺术智能和道德智能的有关问题。
  2003年4月21日,加德纳教授应邀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发表了演讲《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中文译稿刊登在《多元智能》中译本2004年4月第二版的附录中),不但总结了20年以来他所做的工作,肯定了博物学家智能的存在,还提出存在智能仅仅是可能存在,所以说他至今只承认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同时他展望了未来几十年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断言有那么一天,智能的数目将会增加,或者智能之间的界限被重新确定。他认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如何将智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起来,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就是其中之一。
  他还认为应该系统地研究人类的思维是怎样处理学科交叉的研究的。因为这些学科交叉的研究,可能是自然的认知活动,也可能是不正常的认知活动。其次,他认为应该从头开始,为多元智能理论寻找生物学的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来自遗传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可靠证据很少,有关推理人为的痕迹明显。20年来,大量来自于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有力证据表明,的确存在着不同的智能。这些证据对于证明多元智能理论的正确性,是非常有力的。他表示如果还能再有一次或两次生命,他愿意根据新的生物学知识重新思考智能的本质。
  2003年12月,他在为我的专著《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写的序言《人类的潜能:科学的思考和价值观的思考》中,回顾了从亚里士多德、孔子、孟子、柏拉图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代思想家,直到当代人心目中人类的本性和潜能的概念,提出每个社会都必须确定下列两个问题:人类的哪一种潜能应该被珍惜?有限的教育资源应该先分配给谁?认为只有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解释人类个体最后怎样变成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成人角色。这些角色可以是从演说家到物理学家,从运动员到会计,从诗人到政治家,从航海家到艺术家,到临床医生或者猎人,五花八门。他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体制,能够辨认儿童和年轻人的多种才能,并指导他们迈向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特定智能强项的职业或副业。他强调此理论最重要的目的和作用,是促使智能观念的更新,使社会珍视更广泛的人类的智力潜能和成就。
  问:多元智能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彻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一点,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学导向不谋而合。此理论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它在美国和世界各国成功的应用,给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很多有益的启示。很有意思的是,1994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墨菲(Murphy)教授对《零点项目》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称赞,恰如其分地回答了你这个问题。它说:“这个项目的研究对人类的智能理论发起了挑战,使我们对创造性和认知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它还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教育的内涵,思考未来教育的模式”,他还说:“他们的工作帮助教育家辨认和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了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
  加德纳及其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心理学家不应专注于发明各种测试方法,然后将儿童按照聪明程度分等、排队,而应该集中精力,帮助那些在学校表现似乎不佳的人,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开发他们的智力特长和强项,从而造福于社会和人类。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过去的应试教育着重选拔、淘汰人,方向错了,所用的标准也错了。仅仅凭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判定人的智力高低,以决定谁该接受高等教育,谁该从事简单劳动,人才评价、职称晋升以文凭为唯一标准,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最大的浪费。对于应试教育中的不成功者,应该发挥其数理逻辑、语言以外的智能优势,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同时开发智能弱项,以求全面发展。
  对于应试教育中的成功者,一样需要加强数理逻辑、语言智能以外的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自我认识、自然、存在智能的培育,满足时代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度过更加美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