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蒙太梭利混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同伴关系

2012-08-28 11:01:11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看蒙,太梭,利混,龄,教育,环境,中,幼儿,,同伴,关系


导读: 看蒙太梭利混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同伴关系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互助、合作、分享,并乐于与人交


看蒙太梭利混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同伴关系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互助、合作、分享,并乐于与人交往,富有同情心……”毫无疑问,在社会中生活,具有这样的品质才能和谐地与人相处。而在幼儿园这样一个孩子最初生长的幼稚小社会里,他们如何学习和形成这样的品质呢?  
  到蒙太梭利班级中参观的老师们,临走时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这里的孩子真有礼貌,他们被教育得很好。”实际上,客人们感受到的,和孩子们实际具有的,并不只是“礼貌”,他们还有更多值得称赞的东西,比如开朗、自信、爱心等等。  
  拥有这些可贵品质的孩子们在一起,创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友好、没有压力的班级氛围,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们,则具有更加良好、友善的同伴关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孩子们生活在蒙太梭利的教育环境中,他们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更加容易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传统的班级划分习惯,是根据幼儿的年龄,通常是一岁左右为一个阶段。这样,在一个班级中,所有的幼儿都是处在相同的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和特点几乎一致,容易发生的问题也十分类似。试想几个同样大的孩子在为一件玩具发生争执时,教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纠纷呢?要知道,这样的纠纷通常只是起源于谁先拿到这个玩具,而这个所谓的“先”“后”一般只有极小的差别,如果孩子不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要依靠成人裁判,必然会有孩子不服气,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就要受到伤害。同样,在都是同样大孩子的班级中,也更容易发生由于某些孩子心智发展水平比较高,得到的赞扬比较多而带来的嫉妒现象。  
  而蒙太梭利的教育模式非常突出的特点是混龄教育,这种编排班级的结果使得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层次的孩子,他们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五岁的孩子会计算,会缝扣子,但他们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本领高而对比自己矮一头的弟弟妹妹去炫耀,嘲笑他们连鞋都会穿反。  
  因为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三四岁的时候,曾经是用羡慕的眼光去观察哥哥姐姐的工作,也受到他们在各方面照顾和帮助。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  
  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生活、学习,老师当然要教导他们“爱护弟弟妹妹”,“互相帮助”,但是何时去帮助,如何去爱护,则不是从老师对孩子的帮助中学习的,而是从同伴对同伴的关心中体会到的。  
  笔者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在试图帮助另一个四岁的孩子时,竟然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不需要你帮助,你会(做),我也会做呀!”这个孩子转而去帮助另一个比他小的孩子时,马上就获得了感谢。笔者以为,他在这件事中,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他的帮助,只有适时、合理的帮助才会收到理想结果,得到相应感激,同时自己的价值被肯定,获得了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在这个真实的社会里,大孩子们逐渐学会有目的而不是盲目地做事,而小孩子同样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一次带孩子出去玩,由于施工,大家只能走在便道下面的自行车道上,老师说:“小朋友一定要靠里面走,不然很容易被车碰到。”听了这话,不到五岁的刘尧马上和旁边的小恺换了个位置,让小恺走到自己的里面。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是哥哥呀!”谁见到这样的景象会不感动呢?老师并没有这样要求呀,孩子自觉的选择却是这样地及时,这样地自然。虽然小恺并没有说“谢谢刘尧”,但这件事即便没有深深印刻在他的脑子里,令他终生难忘,也至少在他的潜意识里,会记得比他大的哥哥曾经在生活中无私地帮助和爱护过他,而他则会因为在这个备受关爱的集体中长大,学会怎样去关爱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