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结合国外的经验

2012-07-14 12:53:38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结合,国外,,经验


导读: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结合国外的经验 四方面的内容:*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传统继承性 *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结合国外的经验


四方面的内容:
*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传统继承性
* 蒙台梭利儿童发展理论中的现代科学性
* 蒙台梭利教育与中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 蒙台梭利 教育模式中国化的主要思路和特点

一、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回顾
蒙台梭利对教育目的、教育哲学和儿童观教育观都有过系统的阐述。
关于教育目的,蒙台梭利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必须自己教育自己。
* 教育目的、哲学:在童年早期,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事实塞给儿童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
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回顾
* 儿童观:如何看待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早在出生之前,便具有一种精神发展模式。并提出两个条件和八个自然定律。两个条件分别为第一,儿童必须依赖儿童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包括事与人。第二,儿童需要自由。成长的八个自然定律为:“规则、独立规则、注意力、意志力、智力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情绪与精神生活、成长阶段。
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回顾
* 教育观:蒙台梭利认为新的教育应包含三个因素:教师、环境和儿童。
蒙台梭利强调“有准备”的环境,提出环境的六个要素:自由的观念、结构与秩序、真实与自然、美感与气氛、蒙台梭利教材以及群体生活的发展
美国蒙台梭利幼儿园举例
二、蒙台梭利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传统继承性
(一)孔孟教育思想
* 孔孟教育思想中突显“人”有主导自己生命方向的力量。孟子说:“尽其心身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天矣。”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万物皆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人皆为尧舜”
*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他们也有着共同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二)老子教育思想
老子与蒙台梭利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对儿童的崇拜。蒙台梭利在《儿童的秘密》、《吸收性心智》等著作中构建了空前深刻的儿童精神哲学。实际上对儿童尊崇的思想与进化思想是分不开的。它为我们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进化论视野。不仅使我们在儿童那里感受到了生命进化的神奇,也使我们在儿童那里体悟到了对个体生命的绵延历史,这本身就会使我们成人对儿童的生命和儿童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敬畏与赞美。
* 砖气致柔,能婴儿乎?
* 道德高尚的圣人的精神状态宛若婴儿。
* 她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最高的崇敬应当给予儿童。“如果我们能保留我们在儿童时所具有的那种奇妙的能力该有多好啊”
* 促进我们师生互动、相互尊重。
(三)王守仁教育思想
* 王守仁以自然为师崇尚自然规律,反对以人为师的外在价值阻碍生命的生长,与蒙台梭利追求生命成长的立足点相同。他们对儿童教育的方法也有共同之处。
* 王守仁提出了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三点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非常相近。
* 与循序渐进相通的一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王守仁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他说比如种树,有这些萌芽,只需这些水去灌溉,萌芽既长,便又多浇些水;从幼苗到合抱的大树,灌溉皆随其分限所及。教学要顺着成长的程度而逐渐增高,因人施教。
三、蒙台梭利儿童发展理论中的现代科学性
* 生命全程观点:包括出生到三岁、三岁到六七岁、六七岁到十二岁、十二岁到十七十八岁
婴幼儿学校、小学、中学教育
(一)蒙台梭利重视早期教育的思想受到了支持
* 布鲁姆、德金和我国杨丽珠等人的研究
(二)蒙台梭利对于儿童智力及心理发展的看法受到了肯定
蒙台梭利认为智力、心理的发展虽是受内驱力推动的,但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后天的环境与教育能影响后天智力的发展。
(三)蒙台梭利强调的感官训练思想也受到重视
* 皮亚杰早在1942年就提出:“思想的中心在于感官发展出来的智慧,而且通过认知与实际接触,终其一生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对智慧发展的角色实在不应该忽略。”
(四)蒙台梭利理论受到了现代心理学家的支持。
* 敏感期。
* 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与一些儿童心理学家不谋而合。
* 吸收性心智假说与内隐学习
四、蒙台梭利教育与中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 1913年,蒙台梭利教育法即由日本传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前,就翻译出版了蒙台梭利的有关著作,宣传和介绍她的教育思想,仿制并推广蒙台梭利教具。
*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在课程宗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试图照顾幼儿的年龄特征。此时,外国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已经引入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
* (一)以陶行之、陈鹤琴等为代表的早期教育家坚决反对照抄照搬,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当时幼稚园课程存在的严重“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创办了新的幼教实验中心,开始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历程,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独立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的热潮。
* 20世纪30年代末至1949年。这一时期我国学前教育课程随着战争的进展产生了新的特点。1939年教育部颁发了《幼稚园规程》。1943年,教育部对《幼稚园规程》进行了修正,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
* 1949年至196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对旧中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是历史必然。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1952年3月和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1999年
*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卫生习惯、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并强调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幼儿园教育教学继续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
* 1989年6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正确地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 1990年,第三届理事会将“幼儿园课程结构改革”改称“幼儿园教育整体改革”,这标志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课程改革的热潮迅速掀起。
* 2001年以来
* 2001年7月2日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 终身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
* 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100多年历史,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一个主线:即课程改革一直是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进入新的世纪,全面考察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如下启示:只有充分吸收历史经验和中外幼儿教育的精华,植根于中国实际探索适合国情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才能实现幼儿教育课程的中国化。
五、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
(一)主要思路和宗旨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如何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长处,遵照“以我为主,它为我用”的教育宗旨,使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本土化。 我们这一思路的形成是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程分不开的。
* 我们的宗旨是本土化。即结合中国的实际将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实际做一些调整,使之中国化。我们要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美国经历了一衰一兴的过程,就是因为在一开始没有本土化。
* 目的
我们探索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受教育的中国儿童也能像其他国家的儿童那样受益。我们应注意(1)在对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模式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比我国实际情况,才能有条有理实现我们的终极目的。(2)要根据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蒙台梭利教学班,可以先小步迈进,逐渐扩大。(3)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
* 教育内容.如图(李道佳老师)
蒙台梭利六大领域以外的教育内容
* 1.健康教育
* 2道德与情操教育
* 3美的教育
* 4.社会性教育 (交往、和平、一体化)
* 5创造性培养
* 家庭和幼儿园对儿童进行不自然的想象教育是错误的,想象力必须以现实为基础来加以培养。基础如果能够牢固的树立,则想象力可以逐渐由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惊奇与神秘,向新的发现展开,新的创造力即可由此诞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有优美、秩序井然且现实的环境,同时给予儿童自由的空间。
在此环境里须要从许多教具中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教具,自由地参与活动。必须具有自己思考的方法,提出观点、找出答案,甚至遭人拒绝也不改变初衷的决心。即使在被人孤立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独立、自由、自发地专心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这种习惯是创造力发展的必备的条件。
班级组织形式
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班级组织应该呈“垂直式”的混龄班级。混龄编班也可是说是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以采用第一阶段同龄编班、第二阶段部分混龄、第三阶段完全混龄,同时,我们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同龄班。
*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不应该拒绝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应该让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中国有一席之地。
* 研究表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 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说我发明蒙台梭利教学法是错误的,我只是对儿童加以研究而已”
* 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发展、完善将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