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012-07-14 19:40:33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奥,尔夫,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


导读: 奥尔夫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 奥尔夫教学法(Orff一Schulwerk )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中,教师们已懂得让学生参与,但如


奥尔夫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 奥尔夫教学法(Orff一Schulwerk )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中,教师们已懂得让学生参与,但如何参与,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特别是如何解放学生的思想,放飞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却一直难以找到比较有效的切入点。奥尔夫教学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他创造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著名艺术教育体系之一。特别进入21世纪后,其强调回归人本、综合性和创造性等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八十年代初奥尔夫教学法介绍到我国后,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活力。在奥尔夫教学法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综合教学活动,将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尽量使学生能够即兴地、创造性地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唤起学生对学习和音乐的兴趣,激发对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们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将音乐、律动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倡导参与,鼓励想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反应能力、领悟能力、身体各部与心脑的协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
   奥尔夫教学法对当前教育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许多人认为教育技术的重点是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学校应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训练。然而,随着人们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认识,体会到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新时代的生命环境。奥尔夫教学法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把技术、文化、音乐、生命结合在一起,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十分简便易行的方法。我们在教师和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1861-1947)指出的,优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
  "教育,应该使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欢乐。"
  "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
  "教育的环境,必须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
  "学习是一件无缝的外衣,是不能随意裁剪成碎片的。"
  "在教学中,如果你忘记了学生是有身体的话,你一定会后悔莫及。"


二、奥尔夫教学法课例(资料来源: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小组命名节奏朗诵
(1) 教学目的:
○语言是人类原本的、自然的基本交流能力要素,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把语言、动作、节奏、音乐结合起来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个创造。当学生们第一次用自己创意的小组名称进行节奏朗诵训练时,会感到惊喜,产生莫大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发自内心原本的生命节律共鸣。
○通过反复有节奏的朗诵训练,学生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小组名称熟悉,并对全班的各个小组产生感情,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准备了亲切友好的协作气氛,为整个课程的教学奠定了人文和生命情感的基础。
(2) 教学建议:
○每个小组商量,头脑风暴,为自己的学习小组命名,要能够说出命名的创意,可以是小组伙伴的特色、爱好、自己的家乡、热爱的事物、理想、当地的文化特色、地名、科幻等。
○要求小组名是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
○先组织两个字的小组,按两拍子朗诵。例如:┃北 京┃。要求大声朗诵,教师和小组全体同学一起用手拍拍子,循环3-5次。
○进一步组织三个字的小组,仍按两拍子朗诵,但前两个字为一拍。例如:
┃井冈 山┃。
○然后组织四个字的小组,还按两拍子朗诵,每两个字为一拍。例如:
┃东方 明珠┃。
○当各组基本熟悉朗诵后,可以让全班分成两个声部朗诵,先让一个组朗诵,再指挥第二个小组进入,成为二声部齐诵;反复数遍。基本整齐后,交换声部。
○再加入四个字的小组,成为三声部。也可以待大家熟悉后,交换声部。
○当同学们基本熟悉朗诵后,可以适当变换音量,变换速度,插入打击乐声等。使同学们感到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充满生命激情。
2、 照镜子
(1) 教学目的:
让同学们在音乐律动中体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领导和被领导的角色,感受协作与关怀的气氛,初步体会即兴设计动作的感觉,为进一步的律动活动准备即兴反应的能力。
(2) 教学建议:
○A、B两人一组,A扮演照镜子的人,B扮演镜中的影子,A对着B作各种动作,想象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姿势;B要紧跟模仿A的动作,然后彼此交换角色。整个活动过程与配音协调动作。
○A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不仅要有创意,更重要的是为对方考虑,动作不能太快,否则对方会跟不上,动作表演要清晰准确,使对方能够明白。B扮演“被领导者”的角色,要高度注意“领导者”的动作,并且紧紧忠实地模仿,意味着要培养自己对群体和领导的适应和协作能力,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先为全班作示范,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最后让全班同学两两练习。全班在音乐声中进入活动的高潮。
3、 圆
(1) 教学目的:
○认识艺术的一个表现形式“圆”,探讨艺术各门类表现方式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不同文化应用的特征。
○创造性能力培养:探索发现、即兴、迁移、创编,为把奥尔夫教学法与学科教学结合做准备。
(2)教学过程:
——教师黑板画一个大圆圈,问这是什么?还可表示什么?
问:生活中那些东西是圆的?——请学生画出各种“圆”(平面、,立体、球形、椭圆等), 讨论画“圆”的要领。
——出示几幅以“圆”为主题或主要表现形式的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作品,并讨论。
——站成圆圈,问:用身体的动作可以做“圆”吗?(如头、手、臂、腿、脚、腰等部位)探索与模仿。
——加上移动位置(如转圆圈、旋转)和动作组合探索更多地“圆”的形式。
——讨论:从绘画和动作的“圆”探讨其表现的意味和特点。相同与不同。
——引导到用声音表现“圆”的特点(如圆滑、循环不断),用嗓音或其他声响表现与模仿。听几段音乐(如“小狗圆舞曲”肖邦曲、“金鸡”李姆斯基——科萨柯夫曲等片段),请学生边听边用手在空中或用笔画出旋律线走向,探索其中与“圆”相关的音乐特点。
——看几段戏曲和舞蹈录像,找出其中“圆”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的跑圆场、手、头、眼动作中的圆,外国的旋转等),并带领学生做几组动作来体验。
——联系“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如太极拳、阴阳八卦符号、语言声腔,以及文化观念、风俗人情,探讨中国各种艺术在表现形式、风格、文化内涵上的关系,并比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
——“圆”在艺术中的象征意义:表现那类的情感?
——分小组活动,用绘画、舞蹈及音乐来创作一个小品,要求以“圆”为主要表现形式来表现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某种情景。
本活动将艺术表现的要素、形式、风格、情感融为一体,一步步引导学生升华到文化和科学的视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将其中的某些环节缩减或扩张,触类旁通。整个教学中,教师是个引导者,主要是设置环境,让学生去探索。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主要侧重体验(操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