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x90 通用(广告位ID:4)

幼儿园游戏和材料的研究—幼儿园图片

2012-11-30 19:15:55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幼儿园游戏和材料的研究
 
长兴县机关幼儿园课题组
 
【内容摘要】  《幼儿园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而游戏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取决游戏材料,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为此,本研究着力于以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认识、了解、操作、探索以及情感体验等过程,对幼儿游戏和游戏材料进行研究,掌握幼儿游戏行为、参与态度和情感体验的现象和规律,更好地指导幼儿游戏。
【关键词】  游戏、材料、游戏性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几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和重要手段的幼儿游戏越来越受到广大    >>  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快乐学习”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取向也备受幼教界的关注。从目前对幼儿园游戏的研究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游戏环境创设;
2、关注游戏材料的适宜投放;
3、关注游戏与各教育课程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4、作业教学与游戏界限淡化和妨碍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因素表现:(1)教师比较重认知、技能,轻幼儿体验、情感态度;(2)重眼前可见的教学成果,轻游戏过程中幼儿习得的态度、体验、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探索等;(3)教师对幼儿知识的理解往往被认为是只有语言表述、忽视幼儿非语言形态的认知与理解。
我们说,幼儿要游戏,其物质基础是游戏材料,有了这个根本,才能说幼儿有游戏体验和态度,也只有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一旦与材料脱离,幼儿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的游戏活动。
那么,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之间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联系,幼儿又是怎样地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而得到其游戏性体验的呢?鉴于此,2002年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幼儿园游戏和材料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者对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有如下描述: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追求的是幼儿认识材料与活动现象统一的精神意义;蒙台梭利则让儿童认识物体的特性并通过操作材料,掌握一些特殊的技能,发展感官能力;这些,人们认为都是“工作”,而不是游戏。
2、本国研究者对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有如下见解:
游戏在新课程中的述说,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徐则民认为:什么是游戏? 游戏是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孩子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胜任感体验。)。
国内外的研究有着共同的方向。都重视幼儿的探索发现过程,但国内外的资料更多的是观念认识层面上的东西,关于教育目标、原则方面的内容较多,即使涉及到具体做法的也是举个别例子,真正研究幼儿园游戏教育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而是幼儿得到游戏性体验方面为数不多且实例缺乏。而学前儿童游戏是通过和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操作过程进行的。无论是集体的正规性活动,还是儿童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活动,无论是探索和发现活动,还是制作活动,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提供。这一点却是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最为迫切需要的,也是影响幼儿园教学教育目标实施的症结所在。因此,本研究有其独特的实践指导作用。
3、概念界定。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的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里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三、课题研究目标。
旨在通过幼儿不同年龄的游戏生活和游戏实践,探索游戏可观察的外显特征,分析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认识幼儿园游戏与材料的关系,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的关系,充分认识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以及与幼儿身心健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步骤:
1、探索游戏和材料的依附作用;
2、探索幼儿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认识游戏的可操作性、可探索性。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3、探索幼儿游戏实践的情感体验,认识游戏材料的可持续性,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性体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性质,结合实际,采用对幼儿纵向层次比较和同一群体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行为追踪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对象:选择2002年秋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数量为31位。分别以小班、中班、大班三阶段为一个连续体进行追踪研究。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
(三)研究步骤。
1、  调查研究阶段。
(1)查阅国内外有关游戏和材料研究的资料,了解幼儿园游戏和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2)观察本园幼儿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各阶段幼儿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心理、生理特点有个初步的了解。
  (3)对所选的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幼儿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等。
2、  观察分析阶段。
     >>  通过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实践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与游戏材料,研究各个年龄阶段幼儿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特点;创设自由自主的选择空间使幼儿充分进行游戏性体验,及时捕捉游戏际遇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总结。
3、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实施方案,对各阶段的研究作出小结(突出其阶段的特点),完成整个研究则作出研究结题报告。
4、  研究成果分享。
教研组例会交流成果(阶段性)、教研活动成果展示、与同行共同切磋、广泛吸收新信息来拓宽研究视野,对研究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计划和更新内容。
五、课题研究内容和过程。
根据课题预设目标和理论假设,实施阶段就显得至关重要。本课题的研究分布于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进行,并在各个阶段中作出详尽的目标定位,着力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突出、特色分明的研究思路,扎扎实实地深入幼儿的日常和教学之中,做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
第一阶段——小班。 目标定位:认识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学会使用。
小班幼儿要开展游戏活动,其物质基础就是游戏材料。如何使幼儿在自主的游戏活动中来认识游戏材料,并发展成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游戏材料呢?这是本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是:
1、  收集并了解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广泛性存在于幼儿整个生活中,他们熟悉的和周围的一切,便成为收集的乐趣。这其中,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具体指点也为幼儿收集和认识游戏材料提供经验,这个过程中,不但为幼儿认识了解各种游戏材料的性质、作用发挥重要作用,还直接为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2、  筛选并认识游戏材料。
筛选是幼儿认识游戏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要掌握这个技能就必须借助幼儿对游戏材料了解的多少,其经验与否。有了前面的过程,接下来就是要合理而有效地进行筛选工作了。也吸引了幼儿的好奇,他们显得十分起劲。在开展自主游戏的各个环节中,幼儿们是通过摸摸、看看、敲敲打打、拆拆弄弄、粘粘贴贴、拼拼装装等游戏行为,对收集的游戏做认真的“筛选”,最后定夺“有用”的游戏材料。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分门别类经理摆放,是游戏区域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才是幼儿自己筛选、自己需要的游戏材料。
3、  操作和使用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有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使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作用于熟悉的游戏材料的方式也就千变万化,各种废旧的物品成了他们游戏活动的好材料,反复摆弄成了他们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行为,他们有当然的想法和操作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却突出了这一阶段幼儿与游戏材料作用的基本特点——随意性和重复性。
第二阶段——中班。
目标定位:操作并探索游戏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在小班幼儿学会使用游戏材料的同时,幼儿们的各种游戏需求和欲望正在不断提高,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的能力逐渐地得到体现。为此注重这个阶段的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操作灵活的游戏材料。
进入中班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幼儿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变得丰富多彩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们对游戏材料的理解、操作和实践也就灵活多了。游戏材料的无穷变幻引起幼儿们极大的探索兴趣。一种材料的多种用处,或者多种材料的组合运用和其操作的灵活性大大拓展了 幼儿们的思维、想象,使游戏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
2、  探索不尽的游戏材料。
在游戏中,幼儿要探索的事物是无穷尽的,他们会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去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奥妙,在百思中求得自己满意的答案。“还能用来干什么?”、“换一种方法会怎样?”其结果令幼儿们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发现了,原来就是这样的啊!这个过程,他们会获得许多许多的,面对探索不尽的游戏材料,“十万个为什么”正在萌发,在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中,他们明白了许多许多,然而,他们还会不停步地、反复地、无休止地摆弄那些尝试千遍万遍的游戏材料,真是爱不释手。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从这里起步。
3、  兴趣盎然的游戏材料。
游戏的重复行为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重复机能也是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而这个阶段的重复则改变了小班时的那种重复意义。幼儿们已经使摆弄变有意的操作、探索了。在发现了一物多用、一物替用的作用时,游戏的性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无数次的撞击后,所得到的是什么?满足,生理、心理上的,成功的,需要的满足。幼儿们有了这种游戏性体验,便会对游戏产生极大的兴趣,继续游戏的心理驱使他们向游戏的纵深发展,游戏材料也成为幼儿持续稳定游戏行为的重要因素。
这个阶段,幼儿与游戏的突出特点:探索性和兴趣性,并能够在游戏中自娱自乐。
第三阶段——大班。
目标定位:充分的游戏实践和游戏性体验,满足情感体验的需要。
      如果说,中班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在操作、探索中得到发展,那么,到大班年龄的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需求则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游戏行为与游戏材料的提供必须有一个更加突出的重点。具体如下:
1、  游戏性体验的依附前提——游戏材料。
进入大班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有积极思考和较为稳定的游戏行为的能力,游戏性体验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游戏的主体——幼儿,在游戏中总会产生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幼儿对于游戏态度和评价。只有游戏性体验才是内在于游戏者的,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实实在在的“获得”。那么,这种实在的“获得”必须是以充分的游戏实践为前提,也就是说游戏的持续性给游戏者的游戏性体验提供其稳定而可靠的保证。这种游戏的持续性来自于幼儿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材料与幼儿游戏性体验的依附作用推动了游戏的发生、发展。
2、  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游戏材料。
游戏性体验内涵丰富。伴随轻松、愉快和充满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够给幼儿以快乐,而且还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的情感,陶冶幼儿的情操。我们说,幼儿的游戏始终是以“快乐”为中心,在众多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深刻体验着人间的喜、怒、哀、乐(表演游戏)、紧张、松弛(竞赛游戏),学习表达、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他们友好、同情、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等积极情感,同时,游戏形式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与游戏材料的作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游戏材料的多彩性可以激发幼儿们积极的审美欲望,而游戏材料不同的呈现方式,足以给幼儿提供表现美,创造美的空间。另一个方面,游戏材料还可以作为消除幼儿们消极情绪的“灵丹妙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们呵斥“布娃娃”,“小医生”果断“打针”等情景,幼儿们通过游戏把自己的不满和委屈情绪发泄之后,他们的脸上会露出一种满足和痛快的表情。这种游戏性体验是离不开与游戏材料的积极作用,游戏材料给幼儿的游戏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
这一阶段所显示的特点:游戏性体验和情感体验的相互交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