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室的纪律培养

2012-07-14 12:53:17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蒙台梭利,教室,,纪律,培养


导读: 蒙台梭利教室的纪律培养 作者:熊桂芬 "我心目中纪律很好的教室景象应该是:教室里孩子有效的、


蒙台梭利教室的纪律培养


作者:熊桂芬 
"我心目中纪律很好的教室景象应该是:教室里孩子有效的、勤勉地、自动地活动着,却没有出现粗鲁、野蛮的行为。"身为教师的你我,是不是如同蒙台梭利一样,也想运作出这样理想的班级? 
纪律从自由而来 
了使教室呈现一片有纪律的景象,往往我们定下了许多规范(常规)。因为我们深信遵守规范的孩子不会变坏!然而我们却容易忽略观察和了解--孩子在遵守规范、表现纪律的过程是主动的,自发的,或是被压抑,被强迫的? "纪律从自由而来"这是个不容易了解的原则。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出纪律呢?我们所要的纪律不是把孩子训练的绝对安静,或象无法动弹的病人一样的不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违反了孩子内在的需求,使孩子丧失自己的本性,又怎能称为纪律? 当孩子有自主能力时,能适当改变自己的行为,配合遵守着生活中必须的规范时,他才算是一个有纪律的人,是个主动的个体。老师要引导孩子们走向自由且有纪律的生活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的。在教室里,孩子学习活动、而不是静静坐着,他不是为学校而是为一生作准备。因此,老师必须预备环境,让孩子籍由日常生活教育中的习惯养成和练习,使其能正确的表现自己应有的言行举止。如此,帮助孩子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止适用于家庭、学校,更延伸到社会。  
他律和自律 
一天, 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讨论恐龙,一堆书籍散满桌面,每个人分享着书里的恐龙是哪一种,越讨论越深入,也就兴致大发,自创起游戏来。当中有一位领导者负责出题目,其他孩子去翻书找答案,没有人走动、争吵,只有讨论声。但声音时大时小的出现,教师便要求他们自行看书,不能再玩了。这位老师在没有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时,便粗鲁地制止孩子,不但打断了孩子自发性的学习欲望,也混淆了孩子对纪律的认知。孩子被命令要表现纪律,而非发自内心学习"自律"。 
在我们学校里,墙与大门的外面有一棵果树,孩子在户外活动时,每天都会看看它,有时落叶,有时枝叶茂密,有时甚至枝上光秃秃的。有一次上田园课时,他们记住了这棵树的名字,从此对他的观察多了,也常提出问题,想要更多了解这棵树的历史。 
今年春天,孩子们一直望着树上的花,问它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有人说它是公的,所以不会有果实。不久,这棵树开始长果子了。刚开始孩子们每天数长了多少果子,但越来越多,数不清了。这天,孩子们很好奇果子为什么不掉下来?想尽办法,非得一探究竟不可,一个孩子爬上滑梯,伸出手正好可以拉到果子,其他人在旁边加油。这时,目睹一切的我,想走过去叫他们不要摘,又想看看他们会如何处理果子。于是我放弃了干预他们的念头。当摘下一颗果子时,他们心满意足地看着它,并那去喂黄金鼠吃。我看到一张张愉快、兴奋、等待和满怀喜悦的脸庞。 
老师应具有一颗热忱的心,观察、尊重环境中的人,让孩子在活动中自由地探索周遭的人、事、物,避免阻挠孩子自发性的活动。不过,当孩子出现危险行为,比如:侵犯他人、伤害自己、破坏环境时,我们必须主动的加以制止,请他暂时离开。如果教师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无法制止时,将养成孩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观念。例如:孩子随地丢垃圾,没有人纠正他;孩子在争吵,成人却告诉他:大的要让小的。孩子的一言一行,因成人没有适当且明确、合宜的教导而逐渐养成。一旦习性养成,就难以纠正。孩子第一个要学的是对"善恶、是非、对错"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动机,且明确的告诉他对和错,如此,孩子才能分辨善恶,产生道德观。我们也籍由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场地,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在秩序、纪律中越来越协调,而事实上,是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而做调整。  
自理能力与独立 
成人很少静下来思考,为何叫孩子帮忙时,孩子常说我不会或不愿去做?而且成人还顺理成章地把这些原因归咎于他还小,他就是不会,所以一切由父母代劳。蒙台梭利说:"孩子不做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做,可是他应该去做,而上天也赋予他身体上的本能,来从事各式各样的活动,更赐予他学会如何做的智力天赋"。 
在我的班上,曾经有过一位五岁大的男孩,他在家里是被服侍的好好的,以致于很难适应学校生活。因为很多切身的事,他都无法自己完成(包括;盛饭、换衣、穿鞋),而且他的肌肉因为缺乏运动而越来越软弱。一天,妈妈来接他时,照样流露出对他的关爱和协助,见孩子坐下,立即拿鞋并为他穿上,只见孩子一手推开,大吼着:"不要帮我穿。"孩子因被服侍而抗议着。 在有些教室里,我们看到教师在用餐时,为孩子擦拭饭桌,盛好饭菜,一份份的端到孩子;喝汤时,一碗碗的舀好,倘若不慎打翻,教师更是急忙帮助擦拭桌面、地面,为孩子更换衣裤。我们惯于服侍孩子,这对孩子而言,是件危险的事,因为我们极易抹杀孩子自发性能力的建构。 "被服侍的人限制了自己的独立",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我不希望被服侍,因为我不是无能的人"的观念。因为一个人若自觉没有能力,将无法使自己更上一层楼,更无法达到自我发展的完美境界。 
我们都知道,教孩子自己吃饭、盥洗、穿衣服,比喂他、替他洗、替她穿来得麻烦,更需要耐心。可是前者是教育者的事,后者却是轻而易举的仆役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没有扶持的情况下,自己行走、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洗澡、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一切是教育的一部分。 
结语 
教室内一条条规范的遵守、一个个内在纪律的培养,蕴藏着许许多多对每一个小生命的照料、对人类生命的栽培。这是个大工程,是个长期的目标,无法仅靠教室内的教师完成。所有照顾孩子的成人,都必须具备培养孩子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我们乐见培育下一代的扎根工作,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开花结果。(作者为台北表现幼稚园院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