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2—3岁托班婴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2012-07-14 19:52:41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缓解,,—,岁,托班,婴幼儿,分离,焦虑,,策略


导读: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他会造成人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疾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婴幼儿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多种缓解策略去调整和改变婴幼儿焦虑情绪。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探究了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归纳了几种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一)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  
  婴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就理论而言,主要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有关。而就实践层面而言,我们认为主要是与环境的变化、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家长的教育行为和婴幼儿自身的因素有关联。  
  1、从理论层面分析: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出现,主要与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有关。这三方面的认知能力是: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与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  
  如果婴幼儿记忆提取能力提高了,就能尝试把刺激、事件加以比较或联系,并形成有关的推测。当母亲离开之后,婴幼儿记忆中便能产生以前母亲在场的图式,并把这种图式与目前情景相比较,推测“现在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母亲会不会回来”,即能正确预料到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母亲很快会回来),婴幼儿可能就不会发生焦虑。但事实上婴幼儿不能预料,所以婴幼儿容易焦虑并苦恼、哭叫。  
  婴幼儿分离焦虑是否产生,也与婴幼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此时的婴幼儿当母亲离开时,已能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不同寻常的情景(通过提取、比较),但他们没有好的应付办法,不知如何做出积极、有控制性的反应,以改变情景。当感觉自己无力减轻压力或改变环境时,压力便更大,婴幼儿感觉紧张、惊恐、痛苦,焦虑由此而生。  
  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生还与婴幼儿和亲人分离时的即时情境有关系。当亲人离开时,婴幼儿处在一个陌生的而不是熟悉的环境,或与一个陌生的人在一起,他更容易产生焦虑。  
  2、从实践层面去分析: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出现,还取决于下列因素。  
  其一,环境的变化。婴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无论是吃、住、行等对婴幼儿来说都出现了困难。例如:饮食不合口味;大小便便器的家园不一致;睡觉的小床发生了变化;活动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等,所有这些物理环境的变化让婴幼儿深感离开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的情绪情感油然而生。而心理环境的变化使婴幼儿与亲人的依恋出现了距离,依恋对象的改变,造成婴幼儿不适应。所有这些变化,都会使婴幼儿出现哭闹、厌食、悲伤等焦虑情绪。  
  其二,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保教人员 “对孩子的哭闹、沉默寡言、坐立不安”能理解的占35%;不能理解的占47%;无所谓的占18%。可见教师对孩子因分离焦虑所表现的行为理解还是不够的,因而对婴幼儿因分离所表现出的不安、烦躁、哭闹、甚至是拳打脚踢不予理解,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控吓的方法强制婴幼儿终止发泄心中的不满与紧张不安。而在对教师角色权威性问题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认为教师应具有权威性的占45%;不需要占17%;看情况占38%。说明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也是有点偏激的,这样就使保教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常以长者自居,力求“师尊”的刻板形象,随便批评、惩罚婴幼儿。不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教师教养态度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发了婴幼儿分离焦虑这一负性复合情绪的发生,加深教师与婴幼儿之间的隔阂。  
  其三,是家长的因素。第一是家长的溺爱。在婴幼儿入园前期,我们对30名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在访谈、调查中我们得知:孩子在家吃饭、整理衣服父母、祖辈帮忙的占五成;独立完成的占三成;成人偶尔帮忙的占二成。可见,这些“小皇帝”、“小祖宗”倍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造成婴幼儿自理能力欠佳,时时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集体生活。第二是家长的过度严厉。表现为干涉过多,不允许和其他婴幼儿交往、接触,使孩子失去了社会活动机会,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缓慢,入托后人际关系紧张不安,或有集团适应障碍。所有这些势必会使婴幼儿产生社会性焦虑;第三是家长不恰当的行为。孩子入托也会造成家长的焦虑,这些家长常常是送孩子入园后,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楼楼,依依不舍,更有甚者与孩子一起痛哭流涕。还有一些家长当他无法制服孩子时,会不假思索地用:“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教训你”来制服孩子,无形之中使孩子对幼儿园蒙上了阴影。其实家长不经意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婴幼儿,诱发孩子紧张、忧郁等不良情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其四,婴幼儿自身的因素造成。婴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一方面原因,例如:午睡时不能自己穿、脱外套;孩子不能自己独立用餐;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等,使婴幼儿难以面对当前的许多行为,此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无奈和焦虑。而婴幼儿自身内向的性格也是造成焦虑的另一个方面。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依恋的情绪情感就更强烈,由此孩子会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社会性焦虑的表现更为剧烈。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婴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幼儿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因此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改善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先决条件。  
  (二)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根据对分离焦虑发生原因的分析,通过实践的研究,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种分离焦虑的缓解策略:  
  1、适度转移策略。即将婴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或对其他事件的依恋。适度转移策略包括情感转移、言语转移和游戏转移。  
  情感转移策略即将婴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例:教师直呼婴幼儿的乳名,会让婴幼儿倍感亲切,从而消除陌生感,加深彼此的情感;又如:教师理解、尊重婴幼儿在家的一些习惯,象抱着娃娃睡觉、拍着楼着睡等,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老师象妈妈。另外,教师以形体语言亲近婴幼儿,抱抱他、亲亲他、摸摸他等,让孩子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婴幼儿肌肤相亲,都可让婴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使婴幼儿的依恋由家人转向教师,减缓因失去依恋而引发的分离焦虑。  
  言语转移策略。就是保教人员通过言语来释怀孩子的焦虑。例:“幼儿园有许多好玩的地方,老师带你去玩好吗?”;“你真棒,会自己吃饭了”;“哇,今天的菜真香啊,味道一定好极了,谁先来尝一尝”等等,通过言语的说服、引导,以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  
  游戏转移策略。针对2岁左右孩子注意力不稳定、情绪变化快的年龄特点,我们就采取游戏转移的方法缓解婴幼儿的分离焦虑。教师可扮演婴幼儿喜欢的形象,表演婴幼儿喜爱的故事;带孩子观看有趣的动画片;与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游戏,观看哥哥、姐姐的表演;去户外玩孩子喜爱的大型组合玩具;让孩子玩一些有趣的电动或声响玩具等,使孩子的注意有恋家迁移到幼儿园丰富的活动之中。  
  2、适度渲泄策略。即让婴幼儿适度发一些脾气、哭闹,以满足他对亲人的依恋。因为,孩子心理的放松,发脾气或哭泣等适度的情绪渲泄,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积极的作用。小巴布是个聪明可爱、能说会道的孩子,每天来园时,哭哭啼啼的,抱着她听她说一会儿就能安静下来,而且她一天内要哭好几次,只有听她诉说才行,如果安慰她或是叫她不哭,反而更加伤心。  
  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适当的渲泄就是排除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但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委屈时,许多父母或教师常常不给孩子提供渲泄的机会,不是怕烦制止孩子哭诉,就是淡于应付,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于说教,不给孩子申辨的机会。其实,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父母或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这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孩子哭诉的过程也就是渲泄心中不快的过程,父母或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  
  3、适度肯定策略。就是保教人员对婴幼儿所获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当一些因分离焦虑而沉默寡言的孩子,一旦有意愿与教师交谈时;当孩子不再哭着不愿进餐而能自己独立用餐时;当孩子能自己快乐地午睡时;当孩子能愉快地和送自己入园的亲人说“再见”时;当孩子高兴地自己如厕时;当孩子快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时┅┅,保教人员就用“糖果”、“小玩艺”、“小花”、“红五星”等给予奖励和肯定,强化婴幼儿的积极情绪,促使其向稳定行为发展。  
  4、适度满足策略。即对婴幼儿合理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缪雨薇是一个娇小玲珑的小女孩。当她第一天从母亲怀中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哭个不停,小手始终拉着她母亲的衣角不放。老师从她母亲手中接过她时,她拼命地踢老师,嘴里喊着“不要,不要……”。当老师真的接过她时,她又无可奈何的钻到老师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哭喊着要妈妈、要枕头。老师给她玩玩具她不要,老师告诉她:“幼儿园里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带你去玩好吗?”她也不愿意,嘴里还不时地喊着要妈妈、要枕头。于是,老师就拿了个枕头给她抱。她拿到枕头后,双手抱住了它,又拿到鼻子旁闻了闻,然后擦了擦眼泪,开始摆弄起枕头来了。可是,一会儿她又哭了起来,原来她已察觉这不是自己的枕头。于是又哭喊着:“要妹妹的,要妹妹的……。” 放学时老师请其母亲明天把孩子自己的枕头拿到幼儿园里来。  
  第二天,孩子又哭了起来,老师就给她自己家的枕头让她抱,这回她不哭了,开始摆弄起枕头来,情绪确实有明显好转。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当孩子对老师和环境比较熟悉了,就逐渐让她摆脱这个枕头。之后,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她那清脆地一声“老师早”了。  
  5、回避策略。就是将引发婴幼儿情绪波动的人、事、或物进行适当的回避。例:幼儿园中被孩子误认为亲人的教工应尽可能地少出现甚至不出现在婴幼儿活动场所;对触及与亲人分离的故事或诱发孩子想念家人的话题应避开;对勾起孩子恐惧、紧张、不安的教玩具或其他器件暂时搁起,以消除婴幼儿的焦虑。  
  6、家园互动策略。就是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上注意家园的互补、互通和互融。在环境的创设上,幼儿园应为孩子提供卫生、安全、舒适的充满亲情的家庭式生活、学习环境。使孩子拥有一种“家”的感觉。在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上,要注意体现灵活性、自由度,尊重婴幼儿的意愿,满足需求。保教人员要重视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开学前可提前家访增进教师与婴幼儿的关系,平时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好让婴幼儿在宽松、亲和的氛围中,开心、开口、开窍。对于家庭来说,首先在孩子入园前应创设与周围成人接触、与同龄、异龄伙伴活动的机会,让孩子感受交往的愉悦,增进交往能力,有利于入托后较快地融入集体。同时,也可预先带婴幼儿到托幼机构走走、看看,熟悉园所环境,减少陌生感。其次,家庭成员要避免焦虑现象的发生,应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为婴幼儿入园入托树立信心,及时与教师沟通孩子在家的一些习惯和情绪表现。  
  总之,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将有助于控制孩子不良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分离焦虑发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运用的过程中要灵活使用,要着力于把握其适宜度,也就是说对每一位孩子所表现的焦虑的外显行为应采取适宜的缓解策略,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