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Tag标签:全国,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经验交流,材料,,提要,
导读: 养成教育中的“三个转变”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北京六一幼儿院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一直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在为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
养成教育中的“三个转变”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北京六一幼儿院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一直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在为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往习惯等做着不懈的努力,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的确在"养成教育"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优势,这些经验集中体现在我院编写出版的一本《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中,曾为幼儿教育做出过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近些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纲要》的深入学习,这所名园没有在曾经辉煌的历史和成绩面前停下脚步,而是积极地进行着反思与实践。
在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养成教育”的方法与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够很好地实现传承与发展?
目前的“养成教育”与《纲要》之间到底存在着那些差距?需要经历怎样的转变才能适应幼儿发展的需求?等等,今天的六一人在反思中结合自身认知和对《纲要》的理解,对养成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等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提出了今天在我院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严格的要求”转变为今天“快乐的学习”;
由过去“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今天“主动的需求”;
由过去“消极的保护”转变为今天“积极地培养、锻炼”。
一、“严格的要求”转变为“快乐的学习”
转变起源:在今天的养成教育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的关注
《纲要》论述:健康领域的第一条目标即是:要培养幼儿“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这就涉及到了对幼儿心理、幼儿情绪的关注,“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生活方面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和常规要求”等等的提法,也都明确地提到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以幼儿入园初期的适应与教育为案例,分析怎样从“严格”走向“快乐”。二、“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需求”
转变起源:对幼儿“发现学习”“体验感知”的学习方式的思考
在健康领域中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策略的深入认识。
《纲要》论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提高幼儿学习、游戏的兴趣,使幼儿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幼儿在3-6岁这一阶段,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仅仅出于萌芽阶段,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发现学习”为特点,以“体验感知”为主要方式,即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些通过亲自操作、亲自体验,感知去发现的事物和道理。因此我们所实施的有效教育应该更多地为幼儿创设充分地体验和感知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需求中学习。
以小班幼儿“洗手四部曲”为例,诠释“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消极的保护变为积极的锻炼培养
转变起源:对成人“保护”与幼儿“自立”的客观再认识
“细心照料幼儿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是《纲要》中对“保护”这一概念的一种定位,也是我们对过去教育者在一日生活中实施"保护"的适宜性、适度性的一种反思。幼儿身心娇嫩、缺乏经验,当然需要成人的呵护,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真正需要的不是成人时时刻刻无微不至的保护,如同把有危险的铁钉从孩子身边拿走而没有让孩子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样的保护是暂时的、消极的,当困难和危险再次来临时孩子们将会不知所措。他们需要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和勇气的获得需要成人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养成教育中所提倡的积极的锻炼和培养。
以大班幼儿“整理柜格”为例,呈现我们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过程。
在实践中,经历了“三个转变”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本身没有改变,我们的目标依然是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幼儿学习过程中经历、感受、体验的重要性,因此今天的养成教育中,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统一不变的,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差异与特点为他们提出适宜的标准,教育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授,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幼儿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今天的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