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强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2012-07-14 19:53:55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适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强,幼儿,体育活动,,兴趣


导读: 适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强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孩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前


适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强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孩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和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  

某小班幼儿在练习跑的基本动作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沙包、球等,但总觉得孩子们跑得不够积极。老师偶然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弦老鼠玩具。当上足了弦的老鼠满地跑时,孩子们又叫又笑,边追边喊。于是,老师们做了一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蓝色布老鼠。  
布老鼠在体育活动中一亮相,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住了。老师拉着老鼠跑,孩子们跟在后面边喊边追。一会儿,大老鼠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了,他们踩(揪)下了老鼠尾巴,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每只能插空摸摸老鼠尾巴。渐渐地,他们退出了游戏,站在那里成了“观众”。  
为此,老师们又准备了另一只黄颜色布老鼠。活动时,拖着黄老鼠的老师跑得快一些,方向变化多一些;而拖着蓝老鼠的老师跑得慢一些,变化少一些。跑得快的孩子就去追黄老鼠。而跑得慢的孩子自然就去追蓝老鼠。全班孩子都跑跳着运动起来了。  
案例2  

教师带着中班的孩子们练习投掷动作,方法是先讲解、示范投沙包的姿势和要领,并一再强调只有这样才能投得远,然后孩子们练习。孩子们开始还认真、用力地投,几轮后,便越来越不起劲了,有的干脆用沙包互相打着玩了。  
突然,一个沙包打在老师的眼镜上。扔沙包的小伟赶紧认错:“老师,我不是成心的,我是想打他的。”这一击,使教师产生了一个改变传统训练方式的新构想。  
教师把孩子们带到画着动物头饰的墙边,指着大灰狼说:“大灰狼要追小兔子了,咱们用沙包打它的头,救小兔子好吗?”然后请小伟第一个投,他准确打中了。教师通过问小伟为什么投得这么准、注意小伟的姿势了吗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注意小伟的动作,议论他的手怎么抬起来的,腿怎么站的,身体怎么转动的。孩子们边议论边模仿,边互相纠正,很快,多数孩子掌握了要领,越投越准,越投越远。  
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投放活动材料,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班的孩子喜欢有趣的、假扮性强的体育游戏,他们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游戏材料的支持,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强有力的角色,把活动材料要么想象成“对手”,积极去“战胜”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积极去“照顾”它。中班的孩子开始喜欢新奇刺激、竞赛性的体育活动。他们把活动材料当作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工具,关注活动的结果,往往把伙伴当作竞争对手,想方设法取胜。  
上述两例中的老师们在材料设计、投放中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如第一例中的小班老师,给孩子投放的材料注意了形象逼真、色彩鲜艳,使孩子们容易投入游戏情境:有的孩子把布老鼠当“敌人”,追着喊打;有的把布老鼠当“宠物”,追着去保护。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强有力”能力感,老师特意把老鼠尾巴设计为活动的,孩子追上后,可以踩(揪)下尾巴获得成功感。这种设计和投放材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想象中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因此,孩子们都主动地参与了活动。  
第二例中的中班老师在活动中,及时增加活动材料。如用沙包作为幼儿的工具,而大灰狼头像成了幼儿投掷的对象,这使幼儿容易看到活动结果(沙包是不是打中了大灰狼),以结果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投掷动作。这种投放方式顺应了幼儿关注结果的活动特点,也使孩子主动积极地投入了活动中。  
·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  
及时发现孩子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提高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  
小班老师发现孩子们在玩沙包、玩球时跑一会儿就不积极了,而对一只上弦老鼠玩具却有着长久的浓烈兴趣和积极行动(又叫又喊,长时间地追着跑),于是领悟到,追逐跑的方式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老师们不是把形象生动的布老鼠扔给孩子自己玩就行了,而是让布老鼠“跑”,孩子们追。老师在拉着老鼠跑的时候,用了快跑、慢跑、转弯跑等方式,把小班幼儿跑的基本动作和技能练习都融合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中班老师发现孩子们练习投掷越来越没劲,却对用沙包互相打着玩兴趣盎然,她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观察、思考如何调整活动的方向。当老师的眼镜无意中成了投掷的对象时,老师一下子悟到孩子感兴趣的投掷方式是投中目标,而不是重复投掷动作。于是,她及时调整了活动材料的投放数量和使用方式,采用了动作和工具→对象→结果反馈→调整动作的自主活动模式,而非传统的动作→教师反馈的训练模式。即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把活动材料当做工具(沙包),当作活动对象(大灰狼),把伙伴当做模仿学习的榜样、竞赛的对手,在教师巧妙提问的引导下,主动地观察、模仿、调整投掷的动作,以达到打中大灰狼的目标。大多数孩子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活动,很快掌握了要领。  
·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活动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了解每个孩子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教师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量与使用方式,使其有不同的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这将保证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案例1就是很好的例证。当发现体力弱的孩子退出游戏的问题时,教师再次反思,认识到活动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没有考虑孩子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不能很好达到让每个儿童参与并获得成功感的目标。于是,老师又投放了另一只布老鼠,并在速度和方向变化等方面有差别地使用这两种活动材料。这种使用上的差别,妙在让孩子们在自己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活动的强度,避免老师根据孩子能力分组给孩子带来的“贴标签”的负效应──即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以老师的“分组”作为评价依据,认为自己能力差、不行,使孩子感受不到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