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x90 通用(广告位ID:4)

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2013-09-01 23:43:47来源于:六一儿童网 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关注,幼儿,,学习,方式


导读: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非常重视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兴趣等,不仅能在教育过程中依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非常重视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兴趣等,不仅能在教育过程中依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能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等生成幼儿园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很好地顾及幼儿的个别差异。但是,却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关注得少,研究得少,甚至忽略幼儿学习方式的现象,尤其很少关注幼儿个体独特性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用统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实施教育活动,往往既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也不能对幼儿的发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关注、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
  《辞海》对“方式”的解释是“某种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方式就是指个体为接受和保持新的经验(信息和技能)所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不同的心理学派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了便于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学习方式的定义及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幼儿学习方式分为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两部分来理解。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选活动等。从幼儿学习行为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方法有观察学习、操作学习、模仿学习、倾听与表达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感受学习、探索发现学习等。在幼儿实际学习的情境中,这些学习方式是交融在一起的,幼儿需要同时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完成活动。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个是幼儿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共性:另一个是对幼儿个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性。目前,前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的研究较少。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后者。
  分析幼儿的学习方式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首先要求教师对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蛛丝马迹”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与分析。之后,还要依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归纳总结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或个别幼儿所具有的学习特点,并为每个幼儿建立学习情况的档案,作为教师组织活动、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何种策略进行教学的依据。
  案例一
  (江苏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陈晓梅提供)
  在中班“会飞的风筝”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风筝布置在教室四周,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幼儿在观察风筝时,对风筝的整体造型最感兴趣。一下就看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凤鸟风筝、金鱼风筝、孙悟空风筝、米老鼠风筝、娃娃风筝等),而对风筝的细节部分如颜色、花纹、形状、尾巴等不敏感,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的具体细节,目的是为下一步幼儿自己制作风筝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但幼儿仍然关注风筝的整体造型,教师好不容易才完成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细节的活动。
  在幼儿动手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先用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构图之后才动手制作,虽然看上去花的时间长,但最后顺利地完成,且质量较高。而少部分幼儿不假思索,拿起材料就做,起初速度很快,可有的返工重做,有的虽按时完成,但作品较粗糙。
  [教师的分析]
  幼儿对风筝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学习的方式。在观察学习的方式中幼儿表现出了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即首先认识的是事物或观察对象的整体部分,也就是以场依存性的形式知觉事物。皮亚杰也认为。年幼儿童的知觉行为是“整体性”的。
  幼儿制作风筝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这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活动中两类幼儿的不同表现说明了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特点。前者属于沉思型。后者属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反映的是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的学习者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往往做出反应,都是正确的;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反应速度快,对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但容易发生错误。
  [教师的反思]
  1.教师应如何根据幼儿在观察学习中表现出的“整体性”认知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在出示图片或教具时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每个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表现出的思维特,最是否在其他的学习活动中也有一致的表现?
  案例二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乔彦提供)
  小班幼儿数学活动——5以内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操作材料:1个皮球、2辆小汽车、3朵花、4个布娃娃、5个茶杯。教师出示5张图片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考虑,从数量最少的往数量最多的排。幼儿一将布娃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喜欢布娃娃。幼儿二把汽车排在第一位,原因是汽车跑得快。幼儿三把皮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皮球只有一个最少。
  [教师的分析]
  集体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幼儿的操作完全是幼儿原始认识的表现,幼儿个体的经验、喜好及对事物的认识削弱了对“数字排序”操作要求的认识。这说明小班幼儿操作学习过程中易受到操作材料的影响。
  [教师的反思]
  1.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操作学习中材料的提供一味地去迎合幼儿,反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何种性质的操作材料,应根据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的特点来考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在其他的学习方式中,提供的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的学习?
  案例三
  (河海大学幼儿园汤卫提供)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四小天鹅》。过程一,教师提问:听了这段音乐心里感觉怎样?想做什么。过程二,“这首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再仔细听一遍。”过程三,教师提供了四组材料:粉笔画、彩笔直、贴色块、跳舞,请幼儿听音乐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在过程一中,文杰回答老师说,不知道要做什么;过程二中模仿他人的话,别的幼儿说什么,他说什么;过程三中,开始选择色块,贴了三个小一圆形,然后用彩笔添画了一个人,在天上又点了许多小圆点,最后选择粉笔,画了两条线,添上树,又点上许多点。
  [教师的分析]
  三个活动过程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该幼儿的音乐能力在班级中属于较弱的,在过程一中对音乐没有自己的感受,在过程二中完全模仿同伴对音乐的感受及表达.但在过程三中,他的表现又属于创造型的.而且画面也能反映出音乐欢快跳跃的特质。这说明第三种学习方式较符合该幼儿。该幼儿更多是用操作学习的方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师的反思]
  1.不能简单地从幼儿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判断幼儿的学习结果,给幼儿的发展下结论。
  2.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应考虑根据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来设计。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视角。教师观察的内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的。依据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特点,而且也能发现幼儿对期带有共性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改变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又多了一个观察孩子的视角,多了一份对幼儿的理解。幼儿表现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不仅决定着幼儿的学习结果,而且也值得教师去深思,为什么有时教师自认为设计得非常完美的教育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个有心人,就能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在学习方式上表现出的个体特征,教师的分析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刻地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学习方式的关系。
  积极调整教育策略
  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积累和分析观察资料,最终目的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教师调整教育策略的目的是让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尤其是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达到共同的发展目标。关键是在幼儿群体中使用不同的教育策略,使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获得成功。调整教育策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如何与幼儿的学习方式匹配,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另一个是“扬长促短”,培养幼儿具有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匹配策略。甩匹配的方式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幼儿喜爱或擅长的学习方式相适立,使幼儿能够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同时照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尽量在活动中留出幼儿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如针对案例三中的情况,教师在设计活动写教案时就应该考虑到幼儿接受信息时在感觉通道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途径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而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虽然也提供了多种途径,但按部就班,一般会先让幼儿说说,再让幼儿用动作感受,然后再采用绘画或其他形式,这就会使得幼儿没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余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风格,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使每一类幼儿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教师不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一味采取一种教学风格,会造成部分幼儿长期得益,而另一部分幼儿长期受损,不能使每个幼儿都获得应有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也违背《纲要》的精神。补偿策略。补偿的策略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采用某些教学方法或材料避开某些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弱点或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因素。如在案例一中,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在观察学习时,大部分的幼儿更多关注风筝的整体造型,而制作风筝则要求幼儿对风筝的结构和细节部分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否则后面的操作过程就无法进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可以考虑,准备一幅弱化风筝造型的黑白风筝结构图,然后再让幼儿观察在这个基础上各种风筝的诞生,这不仅能使幼儿很快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而且还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再如案例二,幼儿学习数字的排序,教师就应考虑提供的材料对幼儿学习“排序”的干扰。
  纠正策略。指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受益。强化某种学习方式的相关的知识技能。纠正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偏差,从而使幼儿克服自己的弱项,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例如,在思维方面,有的幼儿表现出冲动型的学习特征,有的幼儿是沉思型的学习特征。在案例一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要求冲动型幼儿先说出自己的设计、构思和选材再动手继续操作。冲动型的幼儿在观察学习时也会观察不仔细就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同样要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组织好语言再说出自己的答案。又如。不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幼儿,教师要寻找恰当的机会让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每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自己认为好的学习方式不一定适用于他人,对幼儿更是如此。有时教师认为为幼儿提供了适合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信息途径,而往往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案例二。因此,教师在使用纠正策略时要避免主观化的倾向,尽量从学习的结果和幼儿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幼儿的学习方式的特点出发,帮助幼儿完善自己的学习风格。
  除了以上三种策略,在分组教学、提问的设计、活动程序的安排等方面也可以综合地运用三种策略。教师可以按照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分组,将有着较一致学习方式的幼儿分在同一组;也可以将有着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分在一组,让幼儿互相模仿。取长补短。教师在设计活动中的提问时也要注意为某些幼儿专门设计一些问题。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在活动程序的安排上,更要考虑以游戏活动为主,灵活地安排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自选活动,让幼儿自主地学习。

网友评论: